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体制的主要弊端有两个:一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二是忽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极大的基本国情。全国各地区不论具体条件如何,都实行统一的体制、统一的方针政策、统一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区域经济仅仅被作为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一个要素来加以考虑和设置,中央对各地区采取集人、财、物为一体的统一调控,区域性利益集团缺乏独立的表现方式和争取独立利益的冲动,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协调、产业分工格局,一般均在计划内解决,由中央政府一手包办,使地方政府成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我主张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采用市场机制、计划机制和政治机制“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因为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不能涵盖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全部内容,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是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都不能解决的。经典意义上的计划机制,其存在前提是利益的无差异境界,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异和摩擦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便已经存在,在改革中进一步公开化。传统计划机制在运行程序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有赖于正确的宏观区域政策,而且有赖手完善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出发,探求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不能不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在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以前的近三十年间,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大体框架是: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纵向约束。区域之间基本上不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在以国家物资调拨系统和中央财政为中介的区域产品交换和资金转移过程中,因价格扭曲造成部分价值由内地流向沿海和沿海财政净上缴、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前的旧体制下,整个国民经济好似一个“大工厂”,企业犹如一架大机器在一个统一的行政指令机制下运行,既无生产经营自主权,也没有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承担经济责任。它是作为一个依附于国家行政机构的一个单纯生产单位,因而不是一个经济利益主体,不构成正常的经济机制。它没有自我运行机制,缺乏自我运行的目标,只能按照国家机关的行政指令运行。它的运行中心或目标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就是说,企业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为此,改革旧的企业体制,使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单位和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具…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们在产品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应产品经济运行的生产、流通、分配制度。实行改革以来,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目标模式,改革了生产经营体制和流通交换体制,并初步变动了原有的分配体制。但是。由于分配体制的改革不彻底、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利益分配体制。由此带来了一系  相似文献   

6.
一、广西区域经济政策运行的体制背景 1、199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调控手段的经济,“大一统”是其最基本特征,产品统购统销、统一调拨,财政统收统支等。在这种旧体制下,“区域经济”作为独立的主体几乎不存在,各区城、各地区本身普遍缺乏自增长能力,只单纯地成为受中央调控指挥的“受体”,其区域经济政策“跟进”的特征非常明显。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基本上是“上令下传、下情上达”的“传达室”,缺乏对地区经济的自组织能力。在这种体制下由所有区域经济简单聚合而成的整个国民经济,其效率和效益的低下是肯定的。对单个区域经济而言,其经济效率和效益不仅低下,而且由于商品经济因素缺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作用,其经济发展和政策条例的制订,实施必然带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倾向。传统体制下的广西区域经济政策运行,和全国其他省区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揭示这种变化的内在特性,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无疑是确立跨世纪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区域经济变动的新格局 在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并没有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其布局、发展、运行方式、利益关系等都由中央统一来调节,显然,这种区域经济的宏观政策,实践证明不可取。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  相似文献   

8.
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前期改革,启动了区域经济活力,使区域层次由传统体制下不明晰的抽象显化为一级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也被赋予宏观经济分级调控中重要的中介职能,区域管理成为国民经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区域利益的强化,导致了一些消极后果。由于改革本身的不深入和不完善,导致宏观调控手段疲软,市场组织发育不良,从而区际利益关系协调不力,各级区域利益主体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酝酿出形形色色的空间冲突,严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宏观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分析的市场主体,应当是自主经营,以追求市场利润为目标、自负盈亏、产权关系明晰的经济实体和独立的利益承担者.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其地位、决策机制、经营动力都行政化,因而,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建设势在必行,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目标,使自身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1.适应市场经济的乡镇企业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现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作为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合理的、成功的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在新的体制下发挥其功能并与市场手段一道,优势互补,共同调节经济运行,就显得非常重要。经济政策就是政府在新体制下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产业政策又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制定科学系统的产业政策并以此指导新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为了构建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和能有效地发挥以计划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把产品分配型的旧体制转变为商品运行型的新体制,这是一项深刻、全面的改革,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企业经营实体化 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企业——这里指国营企业——是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一年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从理论上方针政策上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本文就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一、正确认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一系列市场调节机制来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宏观调控则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和控制.通过宏观调控,规范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协调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理顺国民经济运行秩序,保护公平正当的竟争,消除或防止经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实现市场经济的初衷——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其运行有哪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2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中国区域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计划调控和市场体系是不同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物质和能量流通的基本手段。在转轨时期,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政府行政的干预,同时由于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等原因,导致区域经济运行中面临着种种矛盾。1.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矛盾。政府行为在实践中要实现两大目标:管理社会和调节经济。就政府的社会性职能而言,各级政府的社会功能没有质的区别,而政府在履…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两个转变,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又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振兴区域经济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日照开发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发展主题,强化四条措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了经济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商业批发企业也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初级的、简单的经营方式向现代的、高级的、复杂的经营方式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主要依靠加强现代企业管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性效果不足和经济运行失衡是中国经济的两个突出问题 ,二者具有承继关系 ,都受到同一转轨背景下的体制性约束。由于现阶段中的市场机制还只是框架性的 ,导致经济失衡和失业问题的原因不同于一般性的市场失灵 ,以启动经济自主增长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缺乏体制上的内在机理。经济运行的失衡则是消费的体制性压抑、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双重约束的结果。本文认为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的 ,其实质是转轨过程中传统体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 ,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结果。由于问题产生的体制背景不同 ,实践中的财政政策既无力像西方那样用以启动市场机制的恢复 ,也不可能解决转轨中的体制性约束问题 ,只能提供一个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相对平稳的宏观环境。财政政策作用下的经济运行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转轨中的体制性矛盾最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是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与重要内容。随着新一轮改革与经济发展热潮的兴起,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将使规范区域经济调控成为必然。一、中国区域经济调控的回顾与分析从区域经济角度考察,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运行影响最根本的方面是承认地方独立的经济利益并在政策上逐步形成了经济利益在地区间的分配措施。经济增长加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增强、地方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活跃等都是其积极影响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回过头来考察时,我们就会发现,调控不当及其所导致的区际关系不协调与诸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诱发或加剧重大国民经济问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需要自身的体制基础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建立这一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结合”。为此,固然需要从各个领域去探索二者结合的具体形式,但从根本上说,更应着力塑造二者结合的体制基础。 第一,任何经济运行机制都需要自身得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是一个物质载体,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为各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但这一物质载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一定经济机制支配下不断运行的。所谓经济运行机  相似文献   

20.
一、构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经济间接调控机制 离开了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长期持续地平稳运行,这一点已毋容置疑。但是,即便是在上述宏观调控的有效区域内,若政府仍沿袭传统的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直接调控,强制干预,那么,市场经济仍然不可能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间接调控机制,实现宏观调控手段、方式、对象、内容的全面转轨。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入市场,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长期投资的长远目标决策,企业都是以市场价格(包括利率)信号为依据,并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已不像在传统体制下那样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由国家(或政府)来统一安排其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的身分在市场上行使自己的权力和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企业有不受侵犯的、独立的自主权,因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就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不损害企业的这种自主权为前提;由于企业有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经济利益,所以国家就只能通过市场和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有效调控,这种调控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或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