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论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体思考。这种思考的不同方式及其结果,典型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自我是怎样被阐述或怎样起作用,是解开社会和文化稳定与变化种种秘密的基本途径”。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许多学者也曾以此为思维框架,但大多停留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比较上,因而缺乏深层的历史感,未在能揭示中西人论之差异渊源。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一 关于人的思考,首先为人与自然的客观关系所制约。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在原始社会前期,中西方处理人与自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种基本哲学气质。中国历来把天人合一(确切地说应是天人和谐,它力求建立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表现,西方则认为把人从自然的神秘性中解放出来才是人文主义。余光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正是在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观点后产生的。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融入自然,这是余光中散文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情怀。但他的写景散文不同于中国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国散文较少…  相似文献   

3.
陈娟 《南方论刊》2010,(3):96-96
燕赵文化是以古代战国时期燕赵两国来划分区域及命名的一种地方文化。陈旭霞指出“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依据,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由有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结构体系,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相似文献   

4.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现代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作了探讨 ,文章认为 ,要建立一种真正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态文化 ,就必须全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生态文化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之统一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陈天林 《兰州学刊》2006,42(5):58-60
人与自然的交往是文化产生的源泉,它始终同时展开为人与自然界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和人与自身的交往三大领域。因此,文化也始终作用于这三大领域之中,并形成了物质与精神两种作用:一是生产力的创造,一是意义世界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文化,其构成因素既具有纵向的民族、历史的沿袭、承传方面,也具有横向的民族、地域间的交流与融化方面。从纵向的方面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这也就构成了各种文化的差异及各自独有的文化精神内涵;从横向方面看,各种不同的文化又会有着程度不同的共性的东西,这种共性的东西往往又促成各自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相似文献   

7.
有关后现代叙述话语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提供了启发,成为其历史阐释的起点.历史叙事的建构能够用多种结构来阐释.各个结构实际运用中的呼应关系表现在具体的历史叙事中,各种历史叙事对历史的阐释都可以在写作层面和一定的历史阐释结构相对应,体现出一种结构的同质性.由不同历史阐释结构形成的历史叙事是不同文化精神在同一文化体系内冲突的显现,也正是这一内在冲突,使得历史叙事形成了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8.
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老庄生态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自然观。老庄文化讲究因任自然、效法天地和德生敬命,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生态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尊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有契合之处。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庄文化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的范式,它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文化的生成基础与现实功能,把握文化的反作用及其实践内涵,可以形成文化实践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人们在文化实践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在观念变迁中形成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培养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哲学与文化人才,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王红梅 《南方论刊》2013,(Z1):38-39,81
本文首先诠释了封建社会时期和新时期的农村文化的定义,接着列举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农村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新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村文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增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对偏远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1.
非主流文化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彦  王萍涛  钟添生 《理论界》2005,(10):26-28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各种非主流文化以不同方式,程度不同地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度,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健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蔡守秋 《东南学术》2004,(5):128-129
这次东南法学论坛专门研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学理论问题,我感到特别欣慰.综合考察学术界有关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观点,目前我国法学界对"法律应不应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不能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如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健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法律机制"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和根本的区别,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调整论"从环境资源工作、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实践出发,回答和研究了上述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法律应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环境资源法正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环境资源法已经形成一系列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和"应该建立、发展和完善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学理论"等主张或观点.我希望东南法学论坛和法学界就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旗帜鲜明地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理论只会越辩越明,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洗礼才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胡火金 《学术界》2012,(2):177-185,287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和整合,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季红真 《东岳论丛》2011,32(9):112-122
萧红文学的伦理诗学是建立在宇宙自然生命大系统的互喻关系中,象征因此成为基本的修辞手法。她的叙事一开始就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框架,比喻、隐喻、转喻等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命图式。喻体勾连着天文地理、矿物与生物、各种文明中的器物与文化想象物等广阔的语义场,形成自己独特的表义系统,彰显着生的诗性联想。整体的象征结构中,隐含着众生平等的生命伦理,现代生态观念与原始的自然观都借助儿童的单纯联想方式交融,体现着生命伦理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5.
杨新红 《理论界》2012,(5):129-131
政党文化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有益于政党成员形成持久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一经产生,就形成了自己专属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期,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凸现,执政党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这个时候,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对塑造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6.
女性在父权文化中的客体地位使得女性更容易意识到生命间的等级划分对生命本身造成的危害,更易与自然产生共鸣。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正是立足于此形成了敬畏生命的自然意识。它体现在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相融互契、否定生命的等级划分、洞察自然的女性化生命内涵。从女性的主体建构角度看,敬畏生命是女性走出二元对立思维,主体意识更趋成熟的一种表现,它显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于英霞 《理论界》2006,(11):162-164
“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曾经起过巨大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指明了方向,天人合一思想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形成新的价值观,指导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走进可持续发展文明。  相似文献   

18.
杨彦 《河北学刊》2014,(2):233-236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描写和讴歌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拓者顽强的创业精神的同时,从人类生态文化意识层面展示了她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共同体文明所作的哲学审视与独特的文化伦理思考。其中,后期作品中所呈现的地域现代主义特色更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生态主题引向人类生存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崇尚自然 践行开放 恪守信义——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作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形态特征的体现,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之所在,是贯穿草原文化全部历史、草原文化各个层面的主线,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全部文化行为所遵从的根据.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是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发展动力,而且草原民族通过实践这一核心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