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对现代性批判的传统以及现代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结合了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和言语行为理论,创立了普遍语用学,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从而重构了现代性的交往理性维度,以交往范式的主体间性取代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交往理性的特征是论证性的、实践地生成的,在交往行为层面真实地弥合了理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高瑞华 《社科纵横》2014,(2):140-143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从传统的等级社会束缚中获得空前解放,如何将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社会整合便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同的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方案。在康德那里,道德主体基于实践理性的独白式论证能够为自己的行动立法从而实现社会整合;哈贝马斯批判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提出了交往理性概念,其基于交往主体对话式论证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合法性,为多元化的社会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浙江学刊》2007,(1):30-36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是继承康德伦理学的传统,在自由个体的基础上,通过交往对话有效性条件的预设确证了现代多元社会的普遍伦理,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和特殊主义。立足于此,本文认为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不是要通过交往对话来求得共同认可的伦理规范,而是要为一切能达成有效的、正义(公正)的交往对话提供普遍性基础。互主体性确实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但不是它的核心基础;人的绝对自由、个体的自律才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前提。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商谈伦理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重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基础,是哈贝马斯法律理论的基本目标.为此,他首先用交往理性取代传统的实践理性,然后通过普遍语用学将其交往行动理论、商谈论与法律理论联结起来.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区分构成了哈贝马斯法律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他基于法律中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问题,主张引入商谈论来调和这种紧张关系,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法律有效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罗尔斯与哈贝马斯之争 ,人们可以考察当代公共伦理中理想主义模式还有哪几种可能性空间。本文介绍了二人的争论 ,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规范基础论证方式 ,并由此揭示了他们的主要分歧 :哈贝马斯的目的论倾向与罗尔斯的反目的论立场 ;哈贝马斯的“高级”交往理性预设与罗尔斯的基本理性预设 ;哈贝马斯的民主程序取向与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的实质限度取向。本文的结论是 :哈贝马斯比起罗尔斯更具有乌托邦色彩 ,并因此而误解了罗尔斯理论的一些重要考虑  相似文献   

6.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龙 《求是学刊》2008,35(1):21-26
儒家是一种典型的非普遍主义,因为它尽管坚信自己学说是终极真理.但认为这真理与实际生活的变化过程内在相关,依靠健全的文化生态而存活,并且否认任何普遍主义的更高标准的有效性.所以,在当今的文化问交往中.儒家会主张一种真实的对话态度:既不参与任何你死我活的文明冲突,不搞普遍主义的竞赛与对抗.儒家坚持一种"允许中止交往"的对话原则,即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中止可能的和现实进行着的交往.如果它感到这种交往威胁到了它的原初文化生态的话.也就是说,文化间对话必须以保障对话的任何一方的文化独特性、他者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历史理性概念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把握社会历史发展之目标、意义与动力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历史理性作绝对化、实体化、抽象化的解释,是马克思之前西方历史理性观的主要特点。马克思把历史理性理解成内在于人的活动与历史进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揭示了生产方式是历史理性形成的客观基础,论证了历史理性的相对性、具体性、历史性。哈贝马斯则以交往理性概念阐明历史理性是社会各主体间在交往中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心理趋向与行动取向,论证了历史理性的共在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也就无法使自我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及对群体的认同。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影响,他从生活世界出发,构建了蕴涵着主体间平等、真诚、正当交往的交往理性,以此摆脱当今西方社会人与人交往困境。汲取这一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当今社会在多元分化态势中人与人交往的扭曲及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是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得以可能的基础是言语行为,因此,以言语行为为中介的交往行为是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为构建完善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三重功能模式论。这个理论受到多方批判,其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梅芙.库克教授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哈贝马斯将言语行为区分为以成功为取向的策略行为和以达成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这对交往行为理论和社会的合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先验语用学的区分是难以为继的。哈贝马斯将命令式言语行为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类型予以阐述,这一点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哈贝马斯没有看到命令式言语行为所承载的权力要求实质上就是调节式言语行为所要求的规范正确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种肯定式的批判——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1940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疏离之后,重新向理性和现代性传统的回归。它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质并忠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灵感,呈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新特征:在元哲学基础、批判模式以及构建目标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充满了反思和审视;对交往、交往理性、反思以及激进民主制理想的重视又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大型体育赛事为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以晋江承办第18届世中运为例,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研究了晋江体育文化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新进展,从预估传播效果、了解传播受众、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内容、明确传播主体五个方面构建了晋江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期为今后国内城市进行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我爱比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读本。跨文化交际的模式分为双边跨文化交际和单边跨文化交际。小说中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两个交际模式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其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小说的象征意义,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与学生是制约学校教育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师生能否有效交往的基础在于主体间性的实现。传播学理论中传播的本质、概念、传播载体及传播模式昭示着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主体间非常有效的一种交往态势。因此,在构建师生有效交往的现实理路上可以借鉴和创新信息传播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突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向生活世界延伸;改变独白的话语体系,向对话理解转型;消除单行叙事方式,迁延出整体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5.
In anticipation of increasing interest in public engagement,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and the current discussion in the neuroethics literature concerning what public engagement on issues related to neuroscience might entail and how they could be envisioned. It notes that the small amount of available neuroethics literature related to public engagement has principally discussed only communication/education or made calls for dialogue without exploring what this might entail on a practical level. The article links across three seemingly disparate examples-salmon, biobanks, and neuroethics-to consider and clarify the need for public engagement in neuroscience.  相似文献   

16.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同时也是最为困难和艰难的维度。价值信念层面的良性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一种真正开放和深入的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推进当代中国人生命存在的自我理解、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生成我们民族“哲学自我”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尹训红 《创新》2010,4(4):94-96
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不可通约",是因为研究者们囿于不同文化下的具体刺激所导致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上升到刺激所具有的意义层面。而研究的"可通约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不同文化中具体刺激的、意义的、本质的、可对话交流的层面和表面的、可理解支持的层面。这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沟通平台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一代分析哲学家已经突破了传统分析哲学所设定的意识的哲学和语言的哲学的界限 ,并试图与欧洲大陆哲学进行积极的对话。应该说这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向。虽然差别仍然存在 ,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殊途同归一样 ,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正在走向某种共同的主题 ,比如说 ,以对话的哲学取代意识的哲学等。这使得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面貌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界正在试图融入到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变之中 ,而中国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 :传统与现代的充分沟通以及东方与西方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9.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second-language communication posi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language competence/usage and social identity.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outcomes of intercultural contact have also been central issues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The studies described here are at the junction of these two research traditions. Based on a situated-identity approach, they show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oles of second-language confidence for identity change and adjustment among minority- and majority-group members. Two studies involving Canadian francophone and anglophone university students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status and identity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determining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The third study, involving participants of East Indian descent, shows that incongruities among aspects of identity are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collective discrimination and stress. Furthermore, these relations are moderated by second-language confidence.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相似文献   

20.
洪长晖 《阅江学刊》2011,3(6):81-84
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不同场合滚动播出,彰显了中国国家层面上建构国家形象的努力,隐含着转型中国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开展全球化对话过程中遭遇的形象危机。然而,以国家主导的形象建构是一种政治传播,其话语效度值得进一步考察。在中国国家形象片播出之后,中国民众呈现出不一样的声音和态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构成了这种政治传播话语的效度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