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中国是过去25年中世界上城镇人口增长率提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今后20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有效促进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在城乡间采取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制度安排不仅侵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性机会成本,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城市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沈君丽 《南方人口》2005,20(1):41-47
本文介绍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实现条件。通过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分析 ,论证了我国人口视窗开启的时间 ,分析了过去人口红利未能充分兑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兑现人口红利的途径是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方面利用城镇经济发展机会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延缓城镇人口老龄化 ,延长人口视窗开放时间 ,实现经济再次飞跃发展。完成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需要政府在建设城乡间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1979年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过去长期隐蔽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尖锐地暴露出来了。当时的一些调查表明,全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属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这一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大可能大量向城市转移。它意味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必须摆脱以往的传统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新途径。与此相联系,我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又将如何?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从1980年开始对北京市昌平县三个大队进行了连续10年(1979~1988)的跟踪调查。如今这三个大队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已发生了不同情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乡关系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开创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这一巨大变化,正如《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 在这种新形势下,根植于广大农村的小城镇获得了迅速发展的生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专业分工的发展,使位居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乡村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急速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几乎占世界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走中国式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一、简要的回顾一个国家乡村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关关系,总的来说两者呈共同增长的趋势。伴随着经济的成长、停滞、恢复与发展,我国乡村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简要回顾将是选择我国乡村城市化现实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目标。利用定量方法测度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一直呈增长的态势,2003年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超过2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积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根据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出了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爱君  范巧 《西北人口》2008,29(3):18-22
准确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发展劳务经济意义重大.文章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刺余劳动力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剩余两部分的基础上,通过试算甘肃省农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供给、农村非农劳动力需求的时间序列模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转移吸纳模型的各种可能形式,得到各种模型的最优形式,进而估算未来几年内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正> 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过快,会给非农业系统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如果转移过慢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那么,我国过去和目前的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不同的理论分析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  相似文献   

9.
论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下岗职工将会不断增加,同时加上城镇已存在的大批失业人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这一焦点问...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发生的一场深刻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在江浙一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一些调查,深感这一变革的迅猛。 一、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现代化,而劳动力结构的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1988年夏秋湖南省桃源农村社区调查的材料写成的,是对农村人口流动新动向的深层探究和剖析。 桃源县属中国典型的农村社区类型县,90%以上社区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经济特征极为明显。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长期凝固的社区人口开始流动,农村城镇开始复苏,一度兴起了“小城镇热”。但是,最近的调查材料表明,这种“热度”开始降温,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渐趋理智和现实。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有10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是目前农村人口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据预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30-40%,约1亿左右。到2000年我国人口按规划将达到12亿,而耕地按照1957年以来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计算,将减少到12亿亩多一点,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人多地少将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大。所以,认识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在农村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口安全的视野研究农业女性化现象。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处于劣势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女性化现象产生以下重要的人口安全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女性居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农村人口素质普遍降低,不利于农村发展;三是女性人口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婚姻破裂和老人失养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与和谐。为此,要以社会风险的理念和整体的思路治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人口结构分布合理;更新理念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农村女性素质发展;强化人口宏观管理,促进城乡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农村女性安全和发展;构建人口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对人口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现有劳动力7·4亿,其中4·8亿在农村,占总数的64·9%。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中间,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顺利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尤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流动人口的涌现是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十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与此相适应,参加各种经济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城乡交流日益扩大,流动人口显著增加。在农村,由于人口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面对这一新形势,如何使我区的人口控制同生产力的发展与合理配置以及正确解决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建设,从而使全区的人口较为均衡而合理地分布,就成为振兴广西经济所必须解决的新课题。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仅就广西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村人口控制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改革的成果,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9.4%,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91.4%。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城乡经济基本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经济单一经营,农村劳动力很少向外转移。尽管这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构成由1949年的“三七” (工业产值占30%,农业产值占70%)变为1979年的“倒三七” (工业产值占70.3%,农业产值占29.7%),但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却变化很小。农业劳动力占工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基本保持在85%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也始终不低于70%。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含义的误解,加上政策偏差,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和过度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解决结构性过剩必须调整经济发展重点,给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赋予农村企业和市民“农民待遇”,并进行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高双  高月  陈立行 《人口学刊》2017,(6):103-1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新的阶段。而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重都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期,但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却与全国总体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狭小,导致新阶段东北地区仍然面临较大转移压力。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从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就业转移阶段。转移的方式仍以异地转移为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的分析得出虽然存在转移动力,但动力不足。在新转移阶段,东北地区现有转移模式不仅面临转移空间扩大和转移层次提高的新机遇,也面临东西部劳动力流动双向依赖关系瓦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的新挑战。因此,东北地区应促进转移方式的改变,扩大中年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制度障碍,降低转移成本,同时推进农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等转移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江苏省盐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五个减少”的趋势 :即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农业劳动力逐年减少 ,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 ,区域内消化剩余劳动力减少 ,滞留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力减少。面临三个矛盾 :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升与农户积累资金不足的矛盾 ,城市政策壁垒限制与开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需要拓宽多种渠道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大组织推动和支持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