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子 《家庭科技》2013,(4):52-52
不少刚刚玩微博的朋友,虽然加入了微博大军,却苦于没有粉丝,也不知道如何增加粉丝。那么要如何玩转微博呢?包装微博取一个好的名字,是玩好微博的第一步。一个有特点、个性鲜明的名字会让别人看一眼就能记住,并且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是设置基本资料,上传头像。建议填写真实的资料和上传真实照片,只有别人感觉到你的真实可信,才会增加关注率。  相似文献   

2.
人类具有每秒钟记忆2比特信息的能力,人的一生当中大约能记住几百兆的信息.但一张普通的DVD影碟的容量就有5GB,因此我们的大脑能够储存的信息量根本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3.
《家庭科技》2006,(5):45
1.总是让自己装扮得最得体。 2.学会良好的社交技巧。戴尔·卡内基认为,有六种重要的技能是你必须学会的:真诚对待别人;微笑; 记住别人的名字;做一个好的听者并鼓励别人谈谈他们自己;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让别人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睡眠与记忆的关系,科学家早就展开过研究。一种观点认为,睡眠能够巩固记忆,让大脑记住更多东西;另一种观点认为,睡眠其实起到了"清除缓存"的作用,会清理掉那些多余的信息,给大脑腾出空间。最近几年,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找到了不少证据,比如在小鼠的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大脑会选择性地  相似文献   

5.
尹欣 《家庭科技》2005,(11):4-5
回想一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否有许多曾亲密无间的朋友被我们深埋在记忆深处而久未联系?是否曾在不经意间,逐渐淡忘了朋友?今天,就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追问自己,朋友是怎样流失的?  相似文献   

6.
智能面料     
山佳 《家庭科技》2006,(10):48-48
人类具有每秒钟记忆2比特信息的能力,人的一生当中大约能记住几百兆的信息。但一张普通的DVD影碟的容量就有5GB,因此我们的大脑能够储存的信息量根本微不足道。更糟糕的是,你可能会轻松地想起40年前的电影中的对白,却忘记了妈妈的生日;或者记住了去年NBA总决赛的比分,却忘了上周刚完成的工作。1998年,微软公司的高级研究员戈登·贝尔开始用数字的方式记录他的整个生活,他把这个项目称为“我  相似文献   

7.
"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是一种新兴的词汇记忆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事实,越能与心中的其他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被很好地记住,留在心中.而根据图式理论,记忆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式重构记忆内容,将新认识的事物与已有的图式进行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与图式理论不谋而合.文章旨在用图式理论阐释"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从而验证"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的有效性,并同时指出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正眼睛是人体"心灵的窗户",人类获取大部分信息需靠它。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如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它还能将不同的颜色和光线信息传送给大脑。如果眼睛受损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不仅妨碍观看及给大脑传输信息,而且容易造成判断失误引发意外伤害。那么,眼睛最怕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搞好阅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并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四“要”必不可少:一、要扩大词汇量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只有单词“量”的积累才会有阅读“质”的飞跃。那么如何搞好词汇量的积累呢?笔者认为:1.反复记忆,虽然这是老生常谈,却极为重要,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单词是大脑神经一种指向性很强的活动”。要记住单词就要懂得大脑记忆规律——反复记忆。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大脑初…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与大脑有关的口头禅不少。比如,"脑洞大开""脑袋被门挤了""脑子进水",等等。可是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大脑上真的有洞吗?大脑上的沟是被挤出来的吗?水真的可以进入脑袋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些有趣的话题!大脑上真的有洞吗脑壳生来"开天窗"其实,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就可以说是"脑洞大开"——生下来,脑袋上就自带两个"天窗"。这两个"天窗"是颅骨间的缝隙,分别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  相似文献   

11.
衰老的秘密     
人体内最长寿的细胞是什么?答案是脑神经细胞. 脑细胞的长寿与大脑的独特功能有关,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记忆是通过相互连接的脑神经网络储存的.一旦连接断开,记忆随即消失.如果脑细胞经常更新,那这个人也许可以活很久,但他的自我意识将随着神经连接的中断而被彻底抹去,逐渐变成另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做父母的人都想给孩子取个好名。怎样的名字才算好呢?我想大概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吧:一、有内涵;二、尽量不与别人雷同;三、不用冷僻字;四、叫起来好听、响亮;五、能显示性别。 有内涵是指父母对孩子寄托期望或表示志向深寓于名字中,如:“英杰”、“王丽颖”。但应含蓄些,不宜太露骨。如果把长得不美的女孩取名“美丽”,岂不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超强记忆可导致系列"忘不了"为特征的脑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等.创伤是指精神上的创伤,如战争、灾害、地震、受虐待等.人们经历或目睹了不可逃避的创伤事件,大脑很容易把这种记忆牢固地储存下来. 那么,我们有可能主动地忘掉痛苦记忆吗?清华大学科研人员最新发现,一种蛋白质的激活或关闭可加快遗忘或不能遗忘,即使是新学习产生的干扰遗忘也遵从这种蛋白质激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身边不乏爱冒险的人,别人看着就腿软的蹦极,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让人心跳加速的过山车对他们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这些人的胆子这么大呢?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冒险呢?都是多巴胺惹的祸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爱冒险,是因为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作祟,它能使大脑产生快感。科学家通过10年来对大脑化学物质和基因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体内的多巴胺是人们追求冒险和刺激的真正"元凶"。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准备出门时,突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带,返回房间要拿时,却忘了忘带的是什么,于是呆呆地站在房间里努力回想。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叫作换位效应,当周遭环境改变了,我们就会比较记不得原先记得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当周遭环境改变时,例如当我们从客厅走到房间,刚刚在客厅里想的事情或做的事情,就会想不起来。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主动将事件进行切割,原先在客厅的记忆,被大脑先切割并归档起来,使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文学批评不景气 ,不被看好 ,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自然很多 ,但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那就是在人们的观念中 ,认为文学批评是寄生性的 ,过去是寄生于政治 ,政治有意义 ,寄生于政治的文学批评才有意义 ,否则就无意义 ;现在则认为文学批评寄生于作家的创作 ,创作有意义 ,寄生于创作的文学批评才有意义 ,否则就无意义。这样 ,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附庸 ,文学批评家就成为一种依附别人的“食客”。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 ,那么文学批评也许就失去存在的条件了。文学批评的根基在哪里 ?应该说 ,它既不在政治 ,也不在创作 ,而在生活…  相似文献   

17.
闫宏秀 《江海学刊》2023,(3):62-71+255
记忆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一个连接点。关于记忆的哲学研究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面貌,与此同时,关于记忆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方面将哲学领域中关于记忆的理论与观念再次激活,另一方面又引出新的哲学问题。数据、记忆与智能的融合开启了记忆的新路向,基于数据的记忆实践与记忆构想呼唤数据记忆。从记忆的分类与记忆作为“术”的维度来看,数据记忆作为一种记忆有其合理性,作为一种独立的记忆模式也有其必要性,其对人类的规划不仅是历史意义上的,更是未来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8.
记忆与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定历史撰写的一项中心任务是保留和传承记忆。本文并不否认历史与记忆相关联,但论点是,在某些意义上二者是对立的。与我们时而听到的一些观点相反,记忆并非历史的基石,因为历史经常会与记忆背道而驰。历史学家可以将记忆作为史料加以利用,并借以建立起对过去客观发生之事物或过去人们认为发生之事物的叙述。历史学家也可以将记忆本身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研究。然而近来,一些人给予一些形式的记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这与历史态度相去甚远。我们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历史:历史可以有肯定的功用(肯定一些特定的人类共同体),抑或可以有否定的功用(批判这个共同体为自身创造的神话)。这两种极端我们都无法拒斥。但本文结论中肯定了批判的一端,因为在时下对处于支配地位的共同体的肯定的表达不绝于耳,历史被视为专门利己的知识“话语”的一种形式,同时多种形式的记忆也不断挑战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为需要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上,人人皆有其名。但人名是怎样产生的?它是不是历来就有的?弄清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情况下,素不相识的人见面,首先问对方的名字是什么。但在一些原始部落中,却不是这样,陌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你的图腾是什么?”如图腾为狼,则回答说“狼”;如图腾为虎,则说是“虎”。这种现象在澳大利亚土著部落中十分普遍。 为什么一些原始部落存在这种现象?难道人类最初没有个人名字吗?从许多现象来看,人类早期不仅没有个人名字,而且没有群体名称。 图腾产生之前的人类群体,无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标志和共同的名称。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图腾,并作为群体的标志和名称。这样,图腾意识成为人类早期的共同意识,图腾标志成为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图腾名称成为最早的社会组织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