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行为方式。父母要正视孩子的安全感、自我意识、认知模式、社会交往、规则规范等天性,学会接纳孩子。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的接纳,会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不必追求完美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不能一味追求完美。生活中,以下的教育片段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正榜样是值得学习的人或事,也是一种思想人格。榜样对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有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榜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身教重于言传,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3.
父母离婚,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将孩子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案例一:渴望更多关爱在小文(化名)读中学时,父母就离婚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自觉多余,  相似文献   

4.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所以要靠家长告诉孩子。对于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不对!不能这样!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家长自己却没有遵守,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时刻  相似文献   

5.
除了学习,除了成长,确有一些孩子像下文中的女孩一样,自觉背负捍卫家庭的沉重负担:检查爸爸的手机、询问爸爸的行踪,更有甚者,还会跟踪爸爸,或找"第三者"谈话等。也许,这有利于家庭的暂时稳定。可只要想一想孩子在这样做时内心遭受的煎熬,做父母的怎么忍心!的确,周围的大环境是不可改变的,我们无法给孩子营造一个"太平盛世",无法不让他看到周围破碎的家庭,我们可以做的是勉力给孩子以安全感,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很多年轻父母受打工热潮的影响,纷纷外出打工。然而,这时候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关怀,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孩子们无法享受到父母亲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应当享受的亲情关爱缺失,从小就缺少了家庭教育,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市场经济求利性影响,因此,这些孩子极易养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帮助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正孩子种种冒险的想法和行为,都会让父母联想到非常糟糕的结果。其实那是孩子探寻勇气的一种方式,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用这种勇气去应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当孩子第一次伸出小手抓握东西,当孩子第一次迈开脚步学走路,当孩子第一次承认自己做错事情,都是他们内心充满勇气的表现。所以,帮助孩子获得勇气会令他们更好地面对世界。  相似文献   

8.
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由为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情趣修养影响着孩子,价值观念塑造着孩子。本文从早期教育、家庭文明、家庭氛围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家庭环境与儿童成长的关系。家长应当拥有一份童心、一种儿童的语言,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孩子成为朋友,让自己的语言行为他们遮挡世俗的尘埃,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幸福的童年和蓬勃向上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前,多愿意与父母亲近,父母通常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心事的对象。但从十二三岁开始,情况完全相反。他们跟父母说的少了,若有心事,或是跟要好的小伙伴讲,或是写在日记本里,也许最后才和父母说,还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看情形。 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  相似文献   

10.
提早让孩子独立,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空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一个舒适的、度身订做的儿童房,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儿童房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但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共同参与规划 由于每  相似文献   

11.
论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期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期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然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种倾向,不是没有期望或期望不足,而是父母对子女产生过度期望。由于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超越了孩子的实际能力,结果欲速则不达。而适度期望可以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科学教子,从而使美好的期望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萨拉·朱厄特的《乡村医生》被普遍认为是作家为了实现儿时的学医梦想和感激父亲的教养之恩而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实,作家创作《乡村医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小说来描写和对照“放任型”“专制型”“权威型”等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巧妙地“参与”到她所处时代的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关系等社会话题的讨论中。在作家看来,“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其个性发展由于得不到父母必要的引导和约束而会出现成长失控,甚至产生悲剧;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因为父母过分地约束和压制其个性发展而成长受挫,难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正是意识到“放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都存在缺陷,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伤害,朱厄特还在《乡村医生》中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她将自己接受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成长经历融入小说创作中,并自信地对其加以推荐。相较于另外两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重视,也能享受到父母给予的民主和自由,个性得以健全发展,从而更加快乐自然地成长,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作家在教养方式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3.
给孩子以适度痛苦的教育和体验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 ,老师、父母在培养孩子开朗、积极情绪的同时 ,也应使他们获得痛苦的情绪体验 ,从小训练孩子的意志力量。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心灵上的“弱不禁风” ,从而成为百折不挠的强者  相似文献   

14.
王海娟 《家庭科技》2014,(11):21-21
很多孩子都觉得家长太唠叨,比如对一件事情刨根问底、反复询问等。要让孩子耐心听话,就不要做一个唠叨的家长!家长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家长操心,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的。家长要能分清楚什么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应付,什么事情需要帮孩子一把。在一些小事上,如果再三提醒,孩子当然会嫌父母唠叨。  相似文献   

15.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16.
正孩子们犹如一棵棵初生的稚嫩的小树苗,在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幸福地成长。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并没有因为父母对他们深厚的关爱而感到幸福,反而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扰,有的孩子还因为父母的爱受到了伤害。案例一小明数学考试取得了从未有过的92分好成绩。放学后,小明兴奋地把考试卷交给妈妈  相似文献   

17.
任天军 《家庭科技》2014,(12):19-19
在每个家庭中,往往看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好像我们给下一代的爱总会超过给上一代的。父母也需要关爱,要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情,经常说些父母爱听的话。 态度上充分尊敬 面对父母时,一定要心怀敬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威。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向他们请教,或者放低姿态、主动找他们商量。这样做不仅会让我们自己受益,父母也会非常有成就惑。  相似文献   

18.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呢?可近几年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了许多"紧张型"父母,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能挤进重点学校,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英语、奥数、钢琴、书法、舞蹈等,孩子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正是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他们一方面智力投资不惜成本,另一方面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放学迟了挨骂,成绩不好挨打,有一点空闲要练琴,作业不能写得马虎.于是,挨批评就成了这些孩子的家常便饭.殊不知,这些在兴趣班里泡大,在父母的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变成了一只缺少快乐的小羔羊.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呢?  相似文献   

19.
晓梦 《家庭科技》2002,(5):32-33
近日,朋友向我诉说他的苦恼:他的孩子十多岁了,他对孩子可以说是关爱备至,从生活到学习,要什么给什么。可是孩子就是不领情,还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根本不理解父母的一片爱心,更不要说回报了。一切为孩子着想,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众多父母都如此。当然,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尊敬和热爱父母。可是,许多孩子对父母的无私奉献怎么就无动于衷呢?其实,  相似文献   

20.
金海哨 《中文信息》2022,(2):161-163
中国有句名言:"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可以加以借鉴.现在的一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让孩子学这学那,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就会比别的孩子优秀,以后的机会就会更多,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家长没有看清楚的一点,对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