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薇薇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了,家庭气氛与往常有些不同,首先是五花八门的玩具被束之高阁,爸爸妈妈平添了几分紧张。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薇薇和妈妈便锁在书房里进行简单的数学、识字学习。"孩子要上一年级了,可不能再让她玩了,从现在起要认真学习,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妈妈这样说。自从孩子出生后,父母就有焦虑不完的事情:孩子用什么尿不湿、吃什么奶粉等都是父母考虑的事情;孩子上学后,父母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焦虑孩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16,(3):14-15
正很多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晚上和周末是唯一陪伴孩子的时光。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两个家庭的不同方式家庭一:小明上一年级,放学后吃完饭,妈妈让他写作业,并一再强调写完作业后才可以玩。随后,妈妈就去收拾厨房了,爸爸则躺在床上玩起了手机。不时传来搞笑视频播放的各种声音和爸爸的笑声让小明坐不住了,好奇地走到爸爸身边看。爸爸对小明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父母因孩子青春期而与孩子交流不畅,常问"要怎样与孩子沟通,孩子才能听我的话?"其实,这种想法本身正是他们与孩子交流不畅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以自身的特点去发展自己。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友谊型父母,而不是处处干预管制自己的父母。青春期孩子更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帮助。如果父母一味  相似文献   

4.
她中年丧夫,带着三个孩子,嫁给了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于是她就成了继母。尽管她开朗、慈善、勤劳,包揽了一切家务活儿,但那两个孩子还是对她充满敌意,不予认可,尤其是那个小名叫阿贝的男孩更是调皮捣蛋,惹是生非。 有一回,她自己动手将家里用涂料粉刷了一遍。但没过几天,她就发现雪白的天花板上居然有一圈脚  相似文献   

5.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6.
中年父母如何同子女融洽关系?最近,美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专家在调查1000名中小学生后,提出13点忠告: 1.不要监控孩子的电话和翻看孩子的日记,尊重其隐私权。 2.对孩子的朋友要和蔼可亲,但不要同他们建立真正的友谊。不要侵入他(她)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正周日回家,老爸拿出一个按摩仪给我看,说用这个按摩仪可以缓解各种疲劳,有效改善颈肩腰腿痛。"这个宝贝可神奇了,最适合按摩我和你妈的老腰老腿,对你们这些长期坐在电脑前的人也管用,你不是经常喊脖子痛、腰痛吗,一用这个按摩仪,保管好。"老爸兴奋地边说边比划。我接过老爸所谓的"宝贝",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按摩器  相似文献   

8.
"妈妈没有李阿姨长得好看。" "妈妈,妈妈,快看,前面有个大胖子!他长得真像只大肥猪。" 看,孩子有时候就是有那么一种不可思议的"天分",会说出一些令人难堪的话,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这会让你尴尬至极。但如果你把难堪情绪"冷冻"一下,就能沉着冷静地处理这个让你窘迫的局面了。  相似文献   

9.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所以要靠家长告诉孩子。对于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不对!不能这样!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家长自己却没有遵守,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时刻  相似文献   

10.
正寿命寿命是有遗传基础的。寿命的长短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如果家族中有长寿的先例,那么你的孩子长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身局研究表明,人的身高有70%取决于遗传,后天因素只占30%。一般来讲,如果父母身材较高,孩子身材也较高。如果父母中一人较高,一人较矮,就取决于其他因素。肤色肤色在遗传时往往不偏不倚,让人别无选择。它总是遵循着"相乘后再平均"的自然法则,给孩子打上父母"综合色"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正小A是名高二女生,她苦恼地和心理老师说:"我妈妈特别敏感。只要是男同学来电话,她就会怀疑我谈恋爱了。我要是有一点不耐烦,她就开始生气,说我总是让父母不省心,告诫我不能早恋,应该一门心思把学习抓好。她还总是埋怨我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做出‘如果怎样就会怎样’等一系列人生惨淡的最坏逻辑推断,最后还可能声泪俱下。我知道家长都是爱之深、责之切,可妈妈总是这样的情绪状态,我担心她会提早进入更年期。老师,我该怎么和她沟通  相似文献   

12.
正孩子睡觉变身"呼噜娃",习惯张口呼吸……家长可别轻视,医生提醒,儿童睡眠打鼾属于鼾症,长期如此容易拉低孩子的"颜值",甚至可能拉低智力水平。案例:9岁男孩夜晚打鼾吓坏家长小童是一名9岁男孩,学习成绩一般,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且性情古怪,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甚至有老师认为小童有多动症。小童的妈妈也因此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非常头疼。但近来更让小童妈妈担心的是,小童夜晚打鼾十分厉害。  相似文献   

13.
有位母亲老是抱怨自己的女儿不体贴父母、理解 父母。父母每天工作很紧张,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 别是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得了"感 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 忙多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 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也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  相似文献   

14.
正顾维一当婚礼主持人10年了,他现场看到过两位父亲的眼泪。前一位是私营企业家,他为亡妻所生的大女儿出嫁开席50桌,婚礼前一晚,女方父亲对顾维一说,他亏欠女儿太多:"她妈妈走时她12岁,过了5个月我再婚,再过两个月她搬去学校宿舍住,难得回家。"顾维一马上明白了:"这场婚礼会有尴尬,因为她不肯原谅你,对吗?"女方父亲苦笑说,女儿曾要求由舅舅把她  相似文献   

15.
不愿看见你     
我家乡大奶奶命很苦,20岁就失去了丈夫,千辛万苦把遗腹子——我堂叔拉扯大,娶了儿媳,有了孙子、孙女。1965年秋,一夜之间,刚满40岁的堂叔急病猝死,撇下大奶奶和堂婶以及4个未成年的孩子。在那个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大奶奶把做饭、拾柴、带孩子等家务活全包了,让儿媳去干活挣工分。七八年后,孩子们都大了,能下地干活挣工分了,堂婶就嫌弃大奶奶多余了,教唆孩子们不理奶奶。一天午后,大孙女说:"奶奶,我给你说个事。""啥事呀?""奶奶,我妈妈说她不能看见你。"奶奶顿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孩子,我都六七十岁了,你妈妈不能看见我,那是叫我死还是另嫁人哪?"孙女也哭了,  相似文献   

16.
"我有可能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吗?"桃乐丝坐在我的对面,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她啜了一口浓缩咖啡,问到:"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最近桃乐丝遭遇了一连串的事件,它们就像一伙疯狂的拳击手不断KO掉她:她的丈夫提交了离婚申请;而一周前,她刚刚失业;就在同一天,她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她最好的朋友搬走了.现在桃乐丝还要请一个离婚律师,她担心自己付不起费用,同时还要照顾年老的父母. "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撑下去,为什么这些糟糕的事情都一起发生了呢?"  相似文献   

17.
正这天,肾内科门诊匆匆走进一位神色焦虑的年轻妈妈,手里牵着一位5岁左右的男孩,进来就对医生说:"大夫,快帮忙看看我的孩子。"原来,几天前妈妈给孩子洗澡时突然发现儿子小腿上出现很多出血点,两侧小腿对称分布。于是妈妈带孩子去皮肤科  相似文献   

18.
你和他都是家中的独苗苗。你出嫁时,你的父母可能都曾想过这样一件事--唉,成了人家的人了,以后过年就得在人家家里过了。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想到父母两人除夕夜在家孤单冷清一双影  相似文献   

19.
“在家里,你怕妈妈还是爸爸啊?”这样的问题,要是以前让孩子来回答,可能答案大同小异:怕爸爸。的确,在大家的印象中,父亲往往被认定为家庭权威代表,孩子觉得难以亲近。尤其在管教子女方面,父亲扮演指挥官和仲裁人的角色,是唱白脸的。而母亲主要采取理解或合作的方式,对子女提供照顾,帮助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是唱红脸的。可如今,对这个问题,不少孩子的回答已经不一样了。与昔日威严高大、令人惧怕的形象相比,孩子眼里的爸爸正变得越来越和蔼可亲,而妈妈的形象却逐渐变得硬朗起来,甚至成了家里的权威人物。很多小孩子开始对妈妈产生了敬畏,这就是现在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严母慈父”。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个童话故事——《特殊商品》,说的是一个名叫乐乐的孩子要把自己的爸爸妈妈摆在柜台上,像其他玩具一样卖掉,为什么呢?乐乐这样说:"爸爸动不动就发火,吓得我胆子越来越小;妈妈倒不发火,就是太哆唆——吃饭时她说"小心别噎着",结果我真噎着了;过马路时她说"小心别摔跤",结果我一分神,被小蚂蚁绊了一跤……我整天哄着这样管不好自己情绪的父母,很累,所以我要把他们卖了。柜台前,来了两个孩子想买"爸爸妈妈",但看了"产品说明书"后,说:"谁会要乱发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