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今年国庆长假将至时,我开始犯愁了:是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还是出门旅游呢?前年国庆节,小姨妹出嫁,到妻子娘家喝喜酒,几天就那么过去了。去年国庆期间,正值母亲六十大寿,我们一家三口在老家扎扎实实地陪伴二老。今年早早就有好友相约结伴去西双版纳旅游,但前些日子乡下堂妹小香的一个电话,让我忐忑不安起来。小香说母亲的鼻子又在流血,从治疗到现在,都过去七年多了,这鼻咽癌的后遗症还时时折磨着她。  相似文献   

2.
一包菊花茶     
从初中开始,我与母亲的关系就平平淡淡的,母女之间的话题仅限于吃饭穿衣,至于交流,只能套用一种流行的说法:无法消除代沟的存在。 高中后,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艰难,虽然自己在学习上有千般烦恼,但每当看到母亲飘飘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时,只有一个字:咽!咽下去说给自己听。 到了大学,越来越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但是一切却因为距离而变得更加生疏,只能在遥远的地方朝着家乡的方向,默默祈祷。 大概是在去年,母亲患了高血压,本来身体就不好  相似文献   

3.
电视文化,娱乐当道,这是电视媒体的显著特点。现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全媒体多元化所包围的环境当中,面对新媒体势如破竹的强势来袭,传统媒体——电视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而不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也在不断地演化。从晚会录像、演出现场直播、游戏竞技到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也逐渐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过渡。在不断发展变革的同时,形成了新的互动渠道模式。通过研究得出,电视娱乐节目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随时随地关注受众群体需求,充分结合全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全媒体的大融合中"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4.
高华江 《快乐青春》2014,(12):33-34
妻子看不惯母亲的为人处世,总会在我耳边说一些母亲的不是,最初很厌烦,可时间长了,我也会静下心来想一想妻子的话。比如,她说母亲太纵容孩子,致使我们兄弟几个严重缺乏自立能力。事实证明,妻子说的是对的。如果为我们兄弟每人画一张脸谱,那么就只有一个表情:悲剧。  相似文献   

5.
OLED电视导购     
正作为家庭娱乐生活的必备品,电视机从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年。如今,液晶电视已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观看需求,而是承担了诸多互动娱乐的功能,从网页浏览到电视购物从网页浏览到电视购物,从44K电影到33D游戏游戏,智能电视可谓无所不能。但是,要真真正正带来更舒适正正带来更舒适、更精彩的画面享受,仅能显示彩色画面还远远不够,人们开始追求更  相似文献   

6.
母爱的姿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位雇工都被困在大大中。孩子们被叫醒后,个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孩子们越来越近了。5个孩子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已然走向一个全新的娱乐传播时代。这一时代正见证着传统媒介的衰落、数字网络媒体的勃兴;曾经的电视文化与美学追求在收视率和市场化的悬崖边摇摇欲坠,来自欧洲、美国的娱乐秀蜂拥而至,从歌手到准歌手、从运动员到业余运动员、从形单影只的宅男宅女到星光黯淡演艺明星,都在这一波娱乐狂潮中寻  相似文献   

8.
把儿女们都养大成人之后,母亲已是满头霜花了。为了照顾她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前不久我把母亲从乡下老家接到了我的小家里。 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十分公平的人。她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儿女,都是同等的严厉与慈爱,不曾有过嫌谁爱谁的偏心。但自从住进我家之后,在我和妻子之间,她老人家手上的“那碗水”就  相似文献   

9.
杨建 《快乐青春》2009,(4):46-47
在我居住的小城里,有一个称为“锁王”的人,不仅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就连当地的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时需要开锁,都请他帮忙解决难题。 锁王先前只是一个修锁的小摊主,通过多年对锁的摸索,练就了一手开锁的绝活。无论什么锁,到他手里定能打开,因此,生意非常兴隆。后来他开了一家锁店,通过几年的努力,叉将锁店办成锁厂,锁王就变成了老板。  相似文献   

10.
电视专题新闻除了新闻性和重要性这样较为普遍性的新闻属性之外,还有三个独特属性———专题性、适宜性和深刻性。把握好电视专题新闻的独特属性,不断地完善电视专题新闻的选题、操作等方面的技巧,就能把电视专题新闻的制作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那天早上,我走到楼下拦住一辆的士,突然发现有一份重要资料落在床头。因为时间急,回家去取已来不及,于是,便打了一个电话给母亲,让她赶快给我送下来。母亲老了,反应迟钝,做事的动作大不如前,走起路来也越来越慢,原本几分钟就可以将东西送下来,她却用了十几分钟。就在那天,因为母亲的迟缓,我迟到了,不仅被公司通报批评,而且还得上交100元罚款。  相似文献   

12.
周仕兴 《快乐青春》2011,(10):10-12
12岁那年,带着母亲的嘱咐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只身从一个落后的山村来到繁华的都市求学。由于年少轻狂,寄居他乡,自己娇生惯养的犟脾气还没来得及收敛,我就被学校开了“刀”——给予记过处分,并全校点名批评。  相似文献   

13.
钟点工黄阿姨这几周没空,她是我家楼下的邻居。看她搞的家庭卫生一尘不染,我就请她帮忙,每周日她都给我打扫家庭卫生。早几天,她终于回来了,说:“81岁的母亲心血管堵塞,到广州做心血管扩张手术,我去照顾了。”我问她:“你母亲去广州治病花了多少钱?”她就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堆——  相似文献   

14.
曾玲 《文史哲》2015,(1):85-105,166
作为东南亚华人社会重要的历史文献,华人社团账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一方面,保留下来诸如应和会馆、应新学校等各类社团账本,是账本所属社团自己建立的经济档案。对这些账本的爬梳、整理、分类与解读,可拓展东南亚殖民地时代华人社团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数字类的账本记录,具有计量学与统计学意义上的"实录"华人社会历史图像的功能,因而能够为反思与推进现有的包括华人移民帮群社会结构、会馆办学、华文教育等领域在内的东南亚华人历史研究提供新资料与新视角。考察新加坡应和会馆、应新学校、海唇福德祠绿野亭、丹容巴葛福德祠等华人会馆、华校、庙宇组织等社团所保留下来的,从1906年延续至1953年的各类账本账册,并结合章程、会议记录等其他华人历史档案,在殖民地时代新加坡社会时空的脉络下,透过对应新学校财务收支运作的具体与细致的研究,不难看出"二战"前应新学校在办学上具有社群化、财务运作制度化与经费来源多元化三个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年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电视节目的偏好,出现了众多相关理论如分歧论、刺激论和经济论等。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其中将涉及到对这个重要理论和电视偏好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对先前有关电视偏好的研究的概括、对电视偏好的解释的分析和评析,以及对电视偏好的未来研究走向的推测。  相似文献   

16.
正前几天,王老伯因睡眠不好去药店买了点安眠药,药师嘱咐他晚上睡觉前服用。晚饭后王老伯习惯外出散步,回家洗过澡服下安眠药准备睡觉。一看时间还早,便到客厅看电视。不一会儿出现了睡意,就关掉电视起身回房间睡觉。但刚到房门口,由于步态不稳,不慎被门框碰了一下,随即摔倒在地引起髋骨骨折,必须住院进行  相似文献   

17.
李友 《家庭科技》2014,(3):12-12
正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变得懵懵懂懂了,经常自言自语,做饭时忘记加水,烧菜时忘记放盐。提着篮子出去买菜,半路折回来吃惊地问:我这是要去干什么?然后又猛地醒悟,我不是要去买菜吗?那天把1岁多的孙子带去看戏,过一会儿她一个人跑回来,到家就问:咦,我的小孙子呢?把大伙吓个半死,幸好邻居把孙子送了回来。弟弟还说,母亲有时念叨着我的小名。我一听就急了,莫非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于是,我决定接母亲来城里住。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来到南方城市。由于工作繁忙,我在老家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与母亲的交流多数是通过电话。几次想接她  相似文献   

18.
正公司规模扩大后,他就很少回家看望母亲。想起来时,就打个电话,跟母亲说上几句话,大多数时候都是匆匆忙忙的。甚至有时候,母亲话还没说完,他这边就因为处理手头上的事情,把电话掐断了。他不知道,电话那头的母亲,握着电话线的手僵着,然后微笑着摇摇头,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19.
只为一句话     
每年立冬一过,母亲会照例让我打电话给远在乡村的姨父,邀请他来家中作客。母亲的盛情在我看来纯属多余,因为老姨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俗话讲"姨娘亲,姨娘亲,死了姨娘断了亲。"老姨已经不在了,况且平时两家少有来往,这门亲戚应该了断了。但母亲并不这样想。她说姨父家一直没有脱贫,在我们家经济好转的情况下,理应接济一下他。姨父会在我打过电话的第二天上午,坐着他儿子开的一辆机动农用三轮车来我家。母亲早早准备好了饭菜,她知道姨父没事在家爱喝几口,就让我提前买了白酒。姨父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喝酒时更是把精力全部集中到酒上,小口地喝,细细地品,似乎在酒中体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喝罢了酒,姨父吃饭的时  相似文献   

20.
正母亲没上过一天学,是典型的文盲。当时虽然家里很穷,母亲却很硬气、用自己是文盲、诸事不便的亲身经历坚决支持我们读书。后来,我离开家乡到50千米外的古镇上中学,才发现原来母亲是认识一些字的。每隔一个月,母亲都会步行4个多小时到学校看我,给我送生活费。有一天中午,在教室的光荣榜前,我无意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正是刚刚长途跋涉前来为我送钱的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