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对于化解公共冲突具有显著的意义,它不仅是民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化解公共冲突的有效手段,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不少公共管理者在观念上不想协商,在手段上不善于协商,也缺乏协商所需的必要的社会氛围,这给以协商化解公共冲突的方式造成很大阻碍。公共管理者应当树立协商是化解冲突首选、是必须的"规定动作"等观念,要尊重民众权利、习惯平起平坐,防止先"定调子"的协商。  相似文献   

2.
1978年公共史学诞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至今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由于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方法不同于传统史学,因此在扩展传统史学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共史学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于公共记忆以及"公共事务"上,进而实现专业史学家在公共领域的"复出"。其在研究方法上同样区别于传统史学,在不断拓展学科内涵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材料上不局限于传统史学所必须的文史资料,转而大量使用文史之外的多元化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等移动设备的全面普及,加速了无线路由器的流行。如今,几乎每个都市家庭都搭建了Wi-Fi无线网络,而搭建Wi-Fi无线网络必须用到无线路由器。可市面上的无线路由器产品品种繁多,大大小小的品牌、琳琅满目的型号,令用户眼花缭乱。同时很多用户对无线路由器也缺乏了解,这给选购带来了一定难题。而事实上,无论用户选择哪个品牌,都应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逐渐取代传统政务,移动政务凭借其在针对性、响应速度、覆盖率和可及性方面的优势逐渐超越了传统电子政务.随着3G的发展和"无线城市"计划的提出,3G手机作为核心的移动终端,将在"无线城市"和移动政务的建设中大展拳脚.届时,3G手机在移动政务中的应用也将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和政府信息发布模式的创新,推动信息化的、无线的、高效的、透明的、互动型和服务型的新型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进行科学评估是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基本依据。国家文化安全形势应该动态考察,即特定时期国家文化安全系统所处的状态和未来趋势,将由国家文化安全的现有状态、威胁来源和应对措施等因素相互作用决定。这一安全样态与环境安全评估中的PSR模型逻辑抽象是契合的。因此,借鉴PSR理念构建国家文化安全形势五层次评估指标体系,运用FAHP构建国家文化安全指数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为第Ⅱ等级的"比较安全",在其子系统中,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都是第Ⅰ等级的"非常安全",而公共文化安全则是第Ⅳ等级的"比较不安全",这是拉低国家文化安全总体指数进入第Ⅱ等级"比较安全"的原因。所以,应考虑将总体国家文化安全系统的近期工作更多集中于公共文化安全领域,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有经济存在的逻辑: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国有经济存在刻画一个逻辑机制.国有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契约结构,是合作剩余获取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强调国有经济在提供公共产品、削减竞争失效、弱化分配不公、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战略目标等合作剩余获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契约结构,也面临着"政府失灵"等的威胁.因此,国有经济的规模也应依具体条件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公共政策视角,通过对厦门PX公共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认为要科学、合理的应对不断爆发的公共危机,必须实现从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向现代的公共危机"治理"转型.所谓公共危机治理,在其浅层意义上,追求的是通过构建政府与公众互动、彼此沟通的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治理系统,从而能够找到化解公共危机的最优路径;而在其深层意义上,则是通过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造就具有公共参与能力和公共精神的公民和公民社会,从而最终实现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这无疑是当代政府治理的人文指向,也是走向新文明的历史底蕴,因而格外值得中国公共管理者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沿线地区三股势力长期盘踞。随着中国海外企业投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安全需求也陡然上升。传统的国家安全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担负紧急救援任务,但常态化的安全供给仍显不足。私营安保公司等安全市场化的运作,虽然面临法律、装备等问题,但促进安保供给市场化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是解决常态化安全供给的选择。除此以外,中国也需要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宣扬"以发展促和平"的安全共同体理念,发挥区域的战略伙伴关系,合作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对全球金融稳定、全球公共健康、全球安全、气候稳定等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目前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存在供应不足、供应失调、过度使用、未充分利用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消费国"搭便车"的倾向、缺乏超国际的政府权威、决策机制不民主、生产成本的分担方式存在分歧、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对此,我国应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强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许多科学工作者转型为自媒体人。他们除了向公众"科普"外,也积极介入公共议题,舆论场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型舆论领袖。科学工作者创办媒体平台介入社会公共议题,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新气象,也成为当下中国舆论场的一道新景观,给中国的网络和社会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要在舆论场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作为自媒体人的科学工作者需要保持独立和公正,在传播的专业性和大众性、商业性和公共性之间进行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1.
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瓶颈的路径,不在于从以"供"为主导转向以"需"为主导,而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新定位。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系统,应把公共文化服务定位为文化发展的孵化器,使之成为文化创新创造活动良好基础、环境和条件的创造者,以及文化创新创造成果产品化的支持者和促进者。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定位,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理论的完整化问题;在实践上有利于落实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有效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促进文化创新创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2.
规制与征收的界限、公共利益的判断、公正补偿的实施是行政征收行为三个主要争点,美国诸多判例对此三个问题的厘定具有非常典型的借鉴意义。政府规制在降低财产价值上走得太远就形成征收,法院不保证私人财产价值利用的最大化等一些理性的规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划清两者的界限;公共使用泛化为公共目的是征收权逐步扩大化的体现,并导致公共使用法律界限的模糊性、复杂性,征收权与警察权的适用及其差异是"双重联邦主义"的典范,公共利益的实质是公共理性与利益多样化对抗后的一种平衡;正当补偿不意味着市场价值标准补偿的唯一性,补偿的内容、价值标准及判断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正在日趋变化。  相似文献   

13.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独特部分.在"一国两制"语境下的香港文学,是全球华人写作最自由的地区.它从不与体制合作,没有被殖民地文化所同化,没有为殖民者服务的英语文学,没有政治上图书审查制度,特区政府也不制定作家应写什么不写什么的文艺政策,保持文学的独立性,是香港至今仍能成为两岸三地的"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文化机构配置、财政投入、运营状况、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能上均有不同体现,这表明"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区域刻板印象需在实践中具体化并进一步修正。仅配置机构或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并不能解决不均衡发展问题,而资源配置与运营状况优势也可能掩盖部分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问题。要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固然应通过保障文化服务提供和文化设施建设来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均衡,但也要进一步考虑影响结果均衡的其它因素。从系统视角来看,具体措施至少还应包括改善文化机构运营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传播能力以及重视文化门槛对文化权利享有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军 《北方论丛》2005,(5):110-113
西方哲学传统中私人语言观是以"内在感觉"为基础的,维特根斯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上对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问题进行论述,这两个层面分别存在着"遵从规则"与"公共检验"的预设,这两种预设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各类政府支出项目的基本功能,可将其划分为公共福利支出和非公共福利支出两大类,在现阶段,政府财政的公共福利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互补效应,而非公共福利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替代效应,并且前者明显强于后者.为了探析公共福利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互补效应的内在原因,我们根据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假设居民的心理安全是决定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公共福利支出又是影响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检验发现,当公共福利支出满足居民心理安全需求的能力下降时,居民的消费增长对收入增长的反应系数显著变小.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即一方面增强公共福利支出的供给力度,以维持居民的心理安全;另一方面适当缩减非公共福利支出中的"臃肿"部分,以达到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平等交换意见的社会场所,一个时代的"公共领域"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起着积极的塑造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经验"的形成。在古希腊城邦制度中,以广场为核心的"公共领域"起着集合公民意见、统一城邦意志的作用,这种政治上的民主博弈与当时悲剧和雕塑艺术中个人与群体、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是一致的。在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文化环境下,以教堂为中心的"公共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异化和扭曲,这种信仰上的约束、钳制与当时音乐和建筑艺术中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情绪是一致的。在现代民主社会的环境下,以议会为核心的"公共领域"起着平衡左右政党、稳定社会局势的作用,这种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相互制衡与当时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互对峙是一致的。在后现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一体化的环境下,"公共领域"也出现了多层、多样、多元的复杂局面,这种无中心、无边界的状态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詹姆斯·布坎南"政府失灵"论的提出和罗纳德·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的论文发表,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市场化"本身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公共物品的客观属性与市场追求的相悖和公民与市场消费关系的"权力场"制约,以及"市场化"环境的不成熟,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失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城市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分享公共资源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差异性分布,就成为政府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最优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重效应构成透析我国网络公共空间的五维向度: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匿名制服"效应、"沉默螺旋"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网络公共空间"一系列要素:话语、监督、理性、法治、监管,只有在"网络理性"精神下融为有机制衡整体,网络空间才能逐渐接近"公共领域"状态。  相似文献   

20.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的思想论述是奠基在现象学的基础上的,她反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表象"和"实在"的区分.主张将公共领域建立在"现象"之上,从而避免为了"真理"的要求而毁坏公共领域,但是,为了弥补现象所造成的任意性,阿伦特又将其公共领域建立在美学之"判断力"上,以"反省判断"以及"想象力"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