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社交中的“道德人设”,是道德主体为了获得社交利益,在虚拟社交空间塑构的道德人格面具。道德人设蕴含着“主我”、“客我”及“真我”的有机互动与相对平衡,在其生成过程中有“应然之我”和“实然之我”的动态博弈、“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构、认知认同与反馈认同的自我统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我”隐藏、“客我”束缚、“真我”露馅可能导致道德人设的虚假、异化与坍塌。强化道德主体的“内生性”以促进人设的道德人格统一,弱化道德客体的“外生性”以避免人设的道德人格虚化,提升道德环境的“纯洁性”以营造表里如一的道德人设氛围,成为虚拟社交中道德人设走向道德合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05,(4):34
从今天起不要再写日记了。英国格拉斯哥英格兰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琳·邓肯最近指出,经常写日记的人比没有这种习惯的人更容易遭受头痛、失眠、消化不良和社交恐惧症的困扰。这个研究结果与此前的流行说法大相径庭。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只要把痛苦和悲伤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学者率先把社交恐惧诊断为"恐人症",这个诊断很直观。其实,社交恐惧是自我消极暗示的结果,古文里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是很好的例子。社交恐惧是人类独有的,在动物世界里,看不到这样的现象。社交恐惧看起来是对某些人的排斥,实质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对自己的不喜欢又怎么能逃得掉呢?于是社交恐惧引发的内心痛苦、羞耻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憎恨会让很多人吃惊。慧,22岁,秘书。她对我说,她最害怕在公共  相似文献   

4.
正1975年,一部经典的惊悚电影《大白鲨》令无数观众成为了深海恐惧症患者,大家谈鲨色变,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敢去海边游泳,这样的影响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如今,一部名为《鲨滩》的电影再次震撼了人们尚未痊愈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患上了深海恐惧症。那么,什么是恐惧症?它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又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呢?  相似文献   

5.
段晨 《中文信息》2022,(2):242-244
社交焦虑,是指人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相关环境时产生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根据调查发现,处于青春期乃至25岁之前的人群占比较多,其中,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成了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这一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际活动,也对大学生人群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提高大学...  相似文献   

6.
“谒”在西汉民众社交场合中广泛使用,形式主要有拜访之谒、庆贺之谒和问疾之谒.东汉“谒”虽依然使用,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形式——“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由“谒”到“刺”除了体现在其形式、内容的变化外,“谒”通过形式和内容所传达的敬爱、关爱的情感因素淡化也是这一演变的重要特征.东汉时期民众社交范围的扩大、社会等级身份逐渐固化等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无穷便利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最活跃的使用者之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更是深切体会到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厘清网络伦理对大学生虚拟社交的影响,建构大学生和谐虚拟社交体系,合理规范大学生虚拟社交行为,对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零点调查公布的《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总结了中国人最新的社交趋向.其中,"饭局社交"仍是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受访者中有一半参加过社交饭局.在调查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3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理解社交网络这一自我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场所要追溯到现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外在结构的瓦解使个体失去了可以认同的固定的有意义的自我,人们只好反求诸己,通过自我宣称以及他人对此的承认来建立自我认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他人回应的互动方式,为当代人重获自我认同提供了可能。但是,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所呈现的自我只是运用"对观监视"社会中"少数人"所提供的配件进行的自助式拼贴,而赞也只是一个抽空了情感与意义的社交礼仪和安全高效地处理互动关系的简化机制,结果是用户们在这一肤浅的、缺乏情感投入的联系中一起孤独,自我认同的焦虑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0.
人际交往是现代人处世的一项最为基本的生活技能。在交往中,可以相互增加沟通,加深了解,升华感情;在相互的交往中,人们还可以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但是,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却笨嘴拙舌,未曾开口脸先红,出现社交恐怖症状。 有一位社交恐怖症患者,从10岁左右开始出现社交恐怖症状。这位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而  相似文献   

11.
网络直播中社交关系的重建,依赖于传播平台从信息内容传递向各种关系建设的转换。网络直播中的社交关系,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回归,种类繁多的直播类型其实在迎合大众各异的社交兴趣,且可以脱离空间的桎梏,在地点转变和场景交换中制造出新奇的在场感,分众化地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人,通过点赞、弹幕、送礼物连接在一起,建构更丰富、更加个性化的社交关系。网络直播虽然营造出理性化的社交关系——陪伴和分享,但过分沉迷其中容易将社交行为异化,会伤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直播中的社交关系要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需要直播平台处理好技术与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一“需要层次论”。由于特别强调人的思想、精神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管理科学中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倍受青睐。日本根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聂莺 《东岳论丛》2015,36(2):189-192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交媒体,广泛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的生存与社交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交媒体依赖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媒介环境学理论为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从社交媒体自身的特性——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入手,对媒介依赖现象进行阐释,揭示了社交媒体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为避免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深度依赖,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使人们认识到社交媒体作为工具的本质属性,提高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自控力,使社交媒体沿着更加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和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社交是现代生活的添加剂,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油,亦是家庭生活的一项内容。然而,社交有时会成为家庭生活的冲击波、夫妻生活的干扰素,使家庭产生震荡。如果夫妻一方积极参加社交,却不为另一方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美学的一个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维度作为第一进向,涉及的是我—它关系,人与社会的维度作为第二进向,涉及的是我—他关系。它们又都可以一并称之为现实维度,是人类求生存的维度,然而,由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必然导致自我的诞生,也必然使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完全失去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可能。而这就相应地必然导致对于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内在需要。这一需要的集中体现,就是“爱”。但是,真正的爱只能是一种区别于现实关怀的终极关怀,也只能是一种对于一切外在必然的超越,而这就必然融入作为第…  相似文献   

16.
王充  徐晓风 《社会科学家》2023,(12):154-160
元宇宙社交网络社区作为元宇宙数字世界社交活动的载体,集成了沉浸式情景建构功能、高度的人机交互功能以及确定性意识协作功能,构建了开放、多元、自由和真实的多维社交场景,实现了人的生命和意识的飞跃,延伸了人的价值观的物理存在,拥有了价值观交换体系,具有明显的宣传教育属性。运用元宇宙社交网络社区架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能,是回应广泛而深刻的数字技术变革、传统传播方式日渐式微以及数字生存条件下思想多元多变多冲击环境中跃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以新形势为牵引,需要遵循元宇宙社交网络社区七层价值链的规律,依据元宇宙社交的网络协议簇,形成虚拟和真实空间的价值共享机制,进而提出运用元宇宙社交网络社区架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能的策划。在靶向精灌中提供动力支撑、在改进治理技术中筑牢法治保障、在增强虚实互动中创设新型表达、在促进人机结合中丰富人文内涵,以此构建带有价值倾向性的元宇宙社交社区架构,形成虚实世界价值观层次的有效共振。  相似文献   

17.
触犯社交禁忌会造成社交紧张和社交障碍。《世说新语》中"犯我家讳"的社交禁忌非常突出。对这一社交禁忌的研究,有助于从社交文化的角度了解魏晋风俗和名士心态。本文将从忠孝观念、门阀意识和排调心理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2):153-162
本研究关注稀缺感对消费者实用品选择的影响。在调节聚焦理论和生存思维作用下,稀缺感会导致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实用品,对实用属性评价更高。四个实验的结果显示,稀缺感会导致个体对实用属性评价更高,更倾向于选择实用品。预防导向在这一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社交支持起到调节中介作用,当具有稀缺感的个体受到社交支持时,这一影响作用会削弱,稀缺感将不再对实用品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将对探寻与解构稀缺感对消费者产品选择,特别是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心理机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改善商业企业营销广告设计和提高消费者消费的理性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望文生义、违反对话原则和对语言功能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语言语用失误,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对社交语境把握不当等则造成了社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20.
社交中赴宴应酬是少不了的。如果宴席中自己确有要紧的事必须先走,要向主人和别的客人说明原因然后告辞,而不要选择在席间别人说完一段话之后,这会使人误以为你对别人说的话不耐烦。临走之前,要劝请其他客人继续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