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涌 《东西南北》2014,(20):62-64
前几天吃晚饭时,妻子告诉我她买菜的经历:到了超市收银台准备付款,前面一个十几岁的母亲抱着个孩子,拿出一叠儿童食物券WIC,全名叫“妇女、婴儿、儿童特别营养补助券”;收银员没有见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赶紧呼叫经理,闹得大家都得等。那女孩子特别难为情,转身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妻子本想安慰她一下,告诉她自己当年也用过这个。但话还没有出口,收银员已经搞明白怎么处理、招呼那位女孩儿。她也赶紧抱着孩子去付款了。  相似文献   

2.
有爱才有家     
想要回家的固执女孩 兰小妹(化名)是个18岁的女孩,个头较矮,肤色偏黑。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有轻度智力障碍且脾气暴躁固执,但能够与人正常交流。她原先在寄养家庭生活,后来养母出国之后与养父离婚,养母表示不想带她到国外。养父一个人无法看管这个孩子,就在小妹十八岁生  相似文献   

3.
我决无指责别人孩子的意思,但前不久在一家鞋店遇到的一件事却让我耿耿于怀。当时一位母亲正带着两个孩子在逛这家鞋店,她那8岁的女儿看上了一双精美别致的舞鞋,于是就向母亲提出了索买要求,她先是哀求,随即是哄骗,接着又是威胁,最后便开始大吵大闹,嘴里却一直不停地喊:“妈妈,我就是要那双舞鞋,给我买吧。”刚给小弟弟买过东西的母亲一边拉着小女孩的手,一边轻轻地说:“不行。”就这样母女俩大约僵持了10分钟,最后,那位母亲让步了,她转身对售货员说:“买一双那种漆皮舞鞋,其它东西不要了。”对孩子的票买要求让步绝对是…  相似文献   

4.
凤凰 《东西南北》2010,(11):68-68
男人离婚的念头是那样坚决,女人知道男人变心,想想便答应了,她说:“可是,我们刚上学的孩子怎么办呢?我不想伤害他!”男人说“随他吧,他想跟谁就踉谁!”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从2000年开始家庭寄养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得到了亲情呵护和家的温暖,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但同时也看到了一部分残疾儿童在家长的疼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懂得今天,也不关心明天,成年后回到机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低下。如何才能使孤残儿童有着幸福的童年,还能有好的未来呢?2011年该院在栖霞区寄养点创办了"寄养儿童家长学  相似文献   

6.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抑或是其他各种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庭寄养是一种通过社会儿童福利机构,通过一定的手续使失依儿童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方式。在家庭寄养中,失依儿童可得到寄养父母的关爱,以及多位家人的照看,从而享受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生活氛围。因而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家庭寄养这一新的养育孤儿方式,需要专门机构和新制度。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了家庭寄养这种养育失依儿童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徐梅  吴鸣 《东西南北》2011,(24):48-50
Kim为3个孩子都做了家庭相册,记录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保留了襁褓中的李丽第一次回中国时的登机牌。“我怀孕4个多月时回的美国,我妈年纪太大,不能到中国来照顾我,我只能回美国待产。孩子两个多月的时候,医生说宝宝可以坐飞机了,我马上买票,带她回来看爸爸!”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贫困     
我向来认为,所谓贫困就是 物质上的贫穷。然而在阅读了《母亲和女儿眼中的贫困》之后;我却真的疑惑了:到底什么是贫困? 就物质来看,巧玲不能说不贫困。11岁的女孩子,至今没吃过肉。这可能不仅连这些“蜜水中泡大的女儿”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出身农家的笔者也闻所未闻。仅此一条,就够“贫困”了;更何况,她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可怜的孩子。 再读下来,我却又惊喜地从贫困的黑暗中发现一道耀眼的光芒——勇对贫困的精神。“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将她压垮,她依然拥有阳光般的笑容。”面对父亲近乎残…  相似文献   

9.
柴静 《东西南北》2013,(4):42-43
我们拍过的从人民医院转运的一部分病人,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治疗,我们去采访时已经可以正式进病房拍摄了,一位大姐半躺在床上,看我蒙面进来的身形,边喘边笑:“中央台怎么派个小娃娃来了甲”我也笑:“把脸遮住就是显年轻。”问她现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她看外头:“要是好了,真想能放一次风筝。  相似文献   

10.
最初对赵琳的感觉一直是《生活》、《别了,温哥华》里的,沉静、内敛,甚至有点过分低调,真的采访时聊起来又感觉出入挺大。与赵琳随便地聊天,快乐地跑题,我偶尔表达不太清楚的提问,她会很宽容委婉地商量:“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吧?”倒是她在照顾我的情绪。有时她还会哈哈大笑,不是印象中应该属于她的那种莞尔的笑。虽然还是很天然,但整个人变得飞扬起来了,很明媚。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9,(10):F0003-F0003
家庭福利是最好的儿童福利。家庭照顾模式,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创造了更宽广的生活环境,获得了更多的开发和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受到了更多的生理和情感上的照顾,寄养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情感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家庭寄养在运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相锋 《社会福利》2004,(5):45-45,44
运城市社会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358名,其中弃婴(儿)352名,孤儿6名。运城市参与家庭寄养项目的家庭共计100个,了良好的关系,而且与周围的孩子相处得较为融洽。 通过对寄养儿童的跟踪调查,可以看出寄养儿童在个人成长与发展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首先,寄养儿童的家庭观念增强了。通过数月的磨合,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以寄养家庭为“家”,爱家、恋家,想有个真正的家。通过家庭生活的熏陶。孩子们懂得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低龄儿童与人交流时,目光专注,表情自然又自  相似文献   

13.
柯比·布朗无惧冒险。这位38岁的装潢设计师从小就会骑马,成年后曾在墨西哥的科特斯湾挑战巨浪。然而,她也不莽撞。布朗的妈妈弗吉尼亚·布朗说:“她热爱冒险,但很注意安全。”因此,2009年,柯比决定去亚利桑那,参加一场心灵静修时,她大概没想到自己将面临生命危险。这次活动由著名的心灵自助导师詹姆斯·亚瑟·雷组织。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的不幸似乎总与这个柔弱而美丽的女人联系在一起,她每时每刻奉献给痴呆儿子的拳拳母爱,却是那么催人泪下……母性美好愿望的毁灭,缘于那次医疗事故叶秀清像许多怀孕母亲一样,总期望腹中胎儿能够健康正常地发育成长,瓜熟蒂落时能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然而,她所寄托的一切美好愿望。竟在十月怀眙之后的一朝分娩之时全给毁了。1986年农历8月22日,叶秀清在剖腹产时发生了医疗事故,孩子一出母腹就遭窒息。经过半个小时抢救后,孩子虽然侥幸逃过死亡关,但他出生后的第一天却出现了剧烈的抽搐症状。于是又转送到简阳市人民医院继续进行抢救。因为无人照顾正接受抢救的儿子,叶秀清顾不上自己刚刚经受剖腹产的身体,自己照顾起孩子来。孩子在简阳接受抢救的第二天,丈夫王义终于从资阳来到  相似文献   

15.
潇潇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她今年14岁,可是个头只有1米出头,看起来像个六七岁的孩子。潇潇的母亲说,潇潇上六年级,学习成绩不太好,也不喜欢和同学玩,就爱待在家里。看着孩子老不长个儿,家人很着急,就带孩子来医院检查。在医生给潇潇做检查时。她一言不发,很配合,但脸却红红的。检查完了,潇潇又一个人回到了检查室外的长椅上,一言不发地坐着,脚尖刚刚够得着地面。在看过潇潇的骨龄片后,我告诉潇潇的父母,她只有11岁的骨龄,像她这样的年纪起码应该长到  相似文献   

16.
伊朵 《东西南北》2009,(1):32-33
深夜,我刚把客厅的门推开,妞妞就跑出来了,和往常一样,讨好地问我:“妈,这么晚还不睡,你哪里不舒服?”看到她那关切的眼神,我的鼻子不由自主地酸了起来,显然她并不知道我心里正藏着怎样一个关于抉择的困苦的秘密:这将来的生活我是该选择新男友周家生,还是选择我9岁的女儿妞妞。坐在沙发上,从前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愿望和烦恼一样多,房子迫切需要换大的,可房价高耸入云;整天敦促老公换个薪水高的工作;觉得自己了无生趣,是不是要有一种新的过法……生活底是为了什么呢?想不开又躲不开。偶然遇到好友文,她倒是真不一样:“对于我来说,生活不要想得太远,实实在在地实现自己的一个一个小愿望就好了。人生的太多贪恋痴嗔,从最眼前、最细小的心愿开始——比如在马桶旁边装一个小小的书架。”  相似文献   

18.
朱华贤 《东西南北》2009,(11):61-61
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在80年的演艺生涯中,每次演唱完后,为保护嗓子,都要喝上一碗面汤,这是当年她唱戏把嗓子唱哑后一位老中医告诉她的保养方子。这个习惯马金凤一天都没有中断过。为了保护嗓子,她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80年没有喝过一滴酒,以至于有一年在马老的祝寿宴上,马金风老师笑着说:“我很想知道葡萄酒是什么味,可是我还是不能喝。”  相似文献   

19.
雷景 《东西南北》2010,(1):26-26
她是法国人,弗朗索瓦丝·萨冈,作家。她在1935年出生,2004年过世,一生活过69年。她被誉为才女作家,因为她在18岁写出了《你,忧愁》,被翻译成22种语言,印刷500万册在全世界发行。她早早成名,功成名就。她过世时负债累累,她根本不在乎,她从未想过悔改。  相似文献   

20.
尚之 《东西南北》2012,(5):73-75
家有自闭症患儿,做父母的一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死之后,孩子怎么办?”唐纳德·格雷·特里普利特是世界首位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患者,现已77岁,一直居住在家乡密西西比州弗里斯特小镇,健康、快乐、独立。唐纳德的幸福一生表明,他需要的并非治疗,而是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