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思是马来西亚著名诗人。他的华语诗歌善于用绚丽的色彩描绘迷人的亚热带风光,体现出浓郁的乡情。他的咏历史人物、咏物之作除了有深刻的哲理情思外,还能有时代的沧桑感。田思比较喜欢用自抒胸臆的手法写景抒情,景真情切,有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华裔的马来西亚诗人,他的诗作体现出深沉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马来西亚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是十分强调诗歌音乐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的音乐性与他本人深厚的欧洲文化渊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在内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浪漫主义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在外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欧化的格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的“志摩特色”。  相似文献   

3.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诗歌流派 ,它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 ,体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是 ,作为中国的诗歌流派 ,它同样与中国诗歌传统保持着密切关联。九叶诗人在艺术探索中批判地接受了诗歌传统的影响 ,尤其是在文体建设方面 ,他们注重诗歌的音乐性 ,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象征主义文学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始,极力追求作品的音乐性,用音乐的不确定性来表现作者的某种情绪.从音乐性是象征主义诗人共同的追求与渴望、象征主义诗人赋予"音乐性"新的内容、构成象征主义诗歌音乐性基本要素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象征主义文学(诗歌)的音乐性,以及如何辩证地认识象征主义文学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5.
诗歌文本的声音结构与其所包含的意义不可分割,声音的音乐性是美国非裔诗歌的重要特征。美国非裔声音诗学来源于诗人自觉的艺术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艾丽丝·沃克的诗歌中蕴含丰富的布鲁斯声音元素和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是其用来书写非裔经验、表达非裔诉求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声音诗学入手,解读了沃克诗集《马儿让风景更美》中的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首先,沃克诗歌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重复符合布鲁斯音乐特点。这既突出了诗歌文本的声音,又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布鲁斯音乐所表达的伤感、忧郁、愤怒等情感。其次,诗歌中的“呼唤—应答”与即兴表演使诗歌的声音意义大于其文字意义。声音作为诗歌的内部结构和主要构成部分,既显示了沃克诗歌的声音诗学,又与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一致。最后,诗歌中的叫喊与黑人口语/方言相结合,同样体现了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沃克用独特的声音形态赋予诗歌声音的文本化意义,记录美国非裔诗人的独特文化经历,表达非裔美国人的心理情感。在当下跨媒介研究成为热点的背景下,从声音诗学的层面阐释沃克的诗歌给沃克研究乃至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马来西亚客家人崇拜习俗(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一般地方神明崇拜)的特点。祖先崇拜及地方神明崇拜,在中国历来具有鲜明血缘性与地缘性特征。但马来西亚客民的崇拜习俗既存在以保持宗亲、方言集团为核心的传统崇拜方式,又出现了以开放心态接纳其他方言集团进入自身的祭祀圈;或自身被他方言集团接纳从而进入他方言集团祭祀圈的崇拜“变异”形式。这是中国客家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种进步与发展。马来西亚客民信仰习俗的“变异”主要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客民为求生存和改善生活环境,必须走出血缘、地缘的局限,才能汇集力量,共谋福利,从而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音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鲜明的音乐性众所周知,但一百多年来乏人研究。其诗歌的音乐特征由其诗歌中的音乐词汇、音乐性意象和音乐性形式在词汇、语意和语法三个层面上共同建构而成。具体而言,其诗中大量使用的音乐术语和乐器名称赋予了诗歌联想性的乐感;有声有色的鸟意象和纯音乐意象,以及乐律十足的赞美诗形式则直接赋予诗歌突出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进入了范式转换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变上。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在写出《雨巷》以后,开始了对新诗音乐性的背叛,因为现代新诗格律要求严重束缚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他主张诗歌“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抛弃音乐性,他将外在的音乐消解转化成内在的音乐精神,体现出戴望舒对新诗音乐性的现代性追求,为新诗发展树立了新的界碑.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进入了范式转换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语的范式转变上。  相似文献   

14.
云里风是马来西亚第四届"马华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主要描述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现象.他的写作生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见证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后,成为一个新兴的国家.云里风的小说被誉为"华族生活的忠实写照",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出马来西亚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社会转型对华人社会的冲击,同时也表现了马来西亚华人这几十年在这个土地上的感受、梦想和憧憬.本文从云里风短篇小说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的社会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5.
班顿 ,又名马来民歌 ,是一种极优美的四行体诗歌 ,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广泛流传。中国的《诗经》和马来西亚的班顿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 ,但在诗歌形式、创作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 ,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并对班顿所能受到的异族文化的影响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音乐和诗歌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性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诗论家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但大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及至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以“调”论诗,以“具眼”、“具耳”辨格,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得到极大的阐发,然其后鲜有系统的论述。嘉隆年间,“后七子”中的谢榛可以说是明代屈指可数的音韵大家,他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视构成了其论诗的重要一环。在《四溟诗话》中,谢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意义:音乐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音乐美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作用;以诗歌的音乐美为标准改前人诗歌。  相似文献   

17.
《致海伦》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爱伦·坡最为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在此诗中,诗人借希腊神话中美女海伦的形象表达独特的审美观,以娴熟的手法创造出诗歌的音乐美。他认为诗歌是对美的创造。《致海伦》是诗人对美凝思的硕果。本文试从音乐性和意象两方面探索《致海伦》的美。  相似文献   

18.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末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与形式所做的转变与革新。清末诗人郑珍继承韩愈以俗、丑之事入诗的传统,表现出清代诗人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积极探索。诗歌除内容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同光体诗人大量运用长题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为诗坛注入另一种空气。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相辅相成的,新人与古人、新诗与古诗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学与文化的“互文”现象,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陈衍主张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观点,正反映了这种文学互文关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清末诗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华语戏曲来源于中国,它是华族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长期以来,华语戏曲在马来西亚上演,沿用的是中国乡间演戏的世俗通例。在社会文化功能方面,华语戏曲的演剧活动在彰显其最重要的宗教功能的基础上,其“娱人”的世俗功能也得到了发挥。这种特殊的演剧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狂欢精神,具有原始性、全民性和反规范性的特征,从中显示出华语戏曲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度特殊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