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幸福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为人民的幸福开辟了通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需要传统幸福观向现代幸福观的嬗变、更新和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幸福观,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与追求国民幸福总值,将追求个体幸福与追求社会幸福,将追求物质幸福与追求精神幸福等结合起来,以科学的幸福观丰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的学者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提出道德学说应是研究如何配享幸福,即研究幸福的合理条件。这里从个人德性的完善和公正的社会制度两方面入手,论述现代人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完善的个人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外在条件,只有二者统一,人们才能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永恒话题.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不同的幸福观会导致不同的人生态度.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下,坚持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创造,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才能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创造充实丰富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幸福领域的体现,是科学、理性、辩证的幸福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作为主体对实际生活条件的一种体验和评价,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人追求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幸福;人世间的幸福都贯穿着人的社会性,人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幸福;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中的享受,人追求的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幸福要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制度发展各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并考虑到社会各层级人的理想与追求。对社会幸福标准的提升,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而对社会幸福的态度,则折射出社会文明程度和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诉求。和谐社会的幸福度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基于个人体验与社会评价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一切健康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期望水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人们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追求个人与社会大众的幸福,既符合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使命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个人必须以正当的途径去追求幸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经济人性、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受到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约束。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时期,构建集经济人性、道德人性和制度人性对立统一于一体的和谐人性,才会使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获得健康人格与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并促进大众福祉。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足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理论创新和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走法制化道路.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制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探析出和谐社会和法制文明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法制文明,在创造法制文明国度的理念下,倡导和谐社会,美满的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一个美妙而令人神往的字眼,是人们一种美好的主观感受。大学生对幸福有着独特理解和执着追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的重要内容,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教材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首次入位于"基础"教材是在2015版中,并在2018版"基础"教材中加以修订与提升。在对幸福的基本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文章对"基础"教材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指出应辩证看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幸福教育与幸福体验的关系,希冀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与幸福这两大伦理学问题上,一些伦理学家强调道德,把道德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追求目标。本文认为,道德不是幸福,不能把道德作为个人和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只能是幸福。以幸福为终极目标,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人的整体需要,更符合社会的使命。道德是人们追求幸福的社会条件,对于幸福来说只具有工具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同时又是和谐创造,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蓝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政府乃至全体人民探索并着力实践的历史使命.探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只有归纳出正确的思维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战略宏图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要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正视道德自律的价值。道德自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只有大多数人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形成;只有大多数人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时,对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调节,才能确保政策、法则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雄厚的物资基础;只有大多数人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时,才能培育并实现和谐精神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阐释,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它不断叩问、追寻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努力提升自身的生存质量,追求人生的幸福。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一个信条草案中曾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的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个人幸福的追求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因为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把这两个方面内在地具于一身。所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社会;而个人又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存在,正是在社会中人才获得了其本…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生活更浓郁、更久远。感受、创造与享受幸福固然重要,但只有不断提升幸福经营力,幸福才能持续。幸福经营力,就是能让自己的幸福产生乘法效应和持久效应的能力。真正的社区教育,能够提升居民的幸福经营力。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幸福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真诚奉献与自我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幸福感 ,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又要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战国末年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幸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在孔、孟之后看到了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国家昌盛个人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祸福的相互转化和德福悖论,他主张修养德行来促进幸福,但他亦勇于正视社会现实中个人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他认为致福的路径:一是加强自身修养;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汲汲于物质幸福,而更多地去追求精神快乐。因此,荀子的幸福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既有幸福理论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论追求     
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为何要追求?为了欲望的满足。之所以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幸福。但追求是有条件的,因为不同人们的追求之间会发生冲突。真正的幸福是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之满足的统一,否则幸福便有缺憾。幸福并不排斥痛苦,反之痛苦的克服便是幸福。有两类追求:创造性的追求和消费性追求,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最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只有在创造性追求中才会有永久的幸福,也才有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唯有精神具有永久价值;而且,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能够不仅使自己得到幸福,而且也使别人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只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