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程文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37-4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的欧洲战略是:极力使欧洲保持和平与稳定,以利于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以解决德国赔偿问题为核心的对德政策即服务于这一欧洲战略。 相似文献
2.
刘洁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6-49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以其广袤的国土、丰沛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后盾,秉承石油输出战略,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面向经互会国家和西欧进行能源贸易.能源贸易使苏联这一时期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有效拉动,赚取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油气贸易成为苏联重要的对外战略手段,用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日后美苏以及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20世纪70年代中国留学生发起的海外保钓运动,发端于北美,波及到英国,运动风潮蔓延到欧陆,至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馆藏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欧洲保钓运动的历史脉络,并分析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运动参与者的反思,通过补充欧洲部分内容,使海外保钓运动的全貌得以展示。与北美保钓运动相比,欧洲保钓运动呈现出星星之火的特点,各个国家的保钓运动发展程度不一,但彼此之间互相声援,运动参与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理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有:明确提出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阶段;明确使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试图划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界限;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在于同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强调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普遍作用,提出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5.
王仕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81-84
戴高乐坚持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欧洲联邦主义一体化运动。再次执政后,他积极支持一体化运动。这并石代表戴高乐邦联主义思想的改变,而是想以此影响一体化,政治联盟计划便是他的邦联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戴高乐的邦联主义思想根源于其民族主义理念,服从于他的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6.
戴高乐的平衡外交战略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军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58-60
戴高乐不但是法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世界外交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战略家。在戴高乐的所有政绩当中,他的外交战略思想可以说是最精彩、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事实上,戴高乐外交战略思想的最显著特征主要是体现了其"平衡"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法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西方国家,它的立场在很多时候对世界局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萨科齐为总统的法国在2009年决定重新加入北约,是当代国际政坛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表明法国放弃了长期以来坚持的独立自主国策,转而依附更强大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不仅意味着法国改变了戴高乐时期的路线,使欧盟成为一个联邦式实体的前景化为泡影,而且也改变了世界军事集团某种微妙的平衡。在我们希望世界多极化或多元化的今天,西方通过北约在军事体制上的重新整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相似文献
8.
宫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2):6-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对当时国际战略态势的洞察和分析与时俱进地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一是改变了过去曾一度认为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判断;二是改变了“一条线”的战略,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本文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了这一战略转变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斯洛伐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的政治转型,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欧洲化过程。欧盟通过激励和规范两方面作用促进了斯洛伐克国内的政治转型。欧盟发挥影响力的方式及强弱与该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密切相关:梅恰尔政府期间,斯洛伐克因"制度不稳定"被排除在入盟谈判之外;1998年大选后祖林达政府时期,斯洛伐克在从入盟的"慢车道"驶向"快车道"的过程中,实现了修改宪法、完善政党制度、保护少数民族和法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重大改进。 相似文献
10.
11.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大论战。 相似文献
12.
余岱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83-88
20世纪50、60年代,通过思想改造,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作家已经自觉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规定为工农兵人物,然而,对于权威意识形态既定的审美叙事成规,当代知识分子依然有所思考,有所"论争"。20世纪50、60年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秉承的"五四"启蒙精神在审美领域内并不是处于彻底的"断裂"状态,即使以塑造工农兵人物为主,红色经典等许多优秀作品同样体现着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在工农兵人物的塑造方面,知识分子叙述者的启蒙姿态并未消失。一直到"文革文艺"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子叙述者才被迫从审美领域中完全退场,"五四"以来的"人的文学"最终被"神的文艺"全面代替。 相似文献
13.
于淑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23-26
50-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中国着眼于中日友好的长远利益,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把中日两国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联系起来,以民促官,以经济影响政治,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赵萍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4-140
代表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代表视察制度.截至1957年夏季,全国人大代表共进行了4次规模不小的视察工作,效果很好;然而,从1957年中期开始,代表视察制度中断了两年,尽管60年代初也有小规模的恢复,但其规模与效果都远不能与50年代中期的视察工作相提并论,1963年代表视察制度全面中止运作;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恢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的确立及其曲折运行表明,代表视察制度是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它的运行效果和作用发挥不仅取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取决于对视察活动的严密组织,更取决于其自身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赵天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64-270
以家庭与女性两个视角,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五十六年代的革命创业小说。在泛革命语境下,革命话语对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家庭渗透及后者对前者的回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真实文化背景。而作为女性尤其是先进女性,对时代意识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恋父情结。这种情结来自内心深处的里比多驱动。 相似文献
16.
孙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99-101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成为郊区化国家,郊区人口特征也发生了变化,白领阶层成为郊区的主流阶层,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单亲家庭和老人减少。黑人郊区人口逐渐增长,甚至超过了郊区白人的增长速度,更多的郊区妇女开始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唐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美国保守主义中存在着自由与权威两个价值的对立,在派别上表现为传统保守主义与自由意志主义的对立.两派的观点虽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分歧是主要的.20世纪50年代,两派曾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共同创办刊物,并成立了共同的组织,同时也出现了调和两派观点的理论.但是自60年代中期后,随着美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两个派别出现了不可弥合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激烈的冲突和分裂.这一阶段对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体现了保守主义内部张力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重型机械技术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7-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随之成为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一系列举措促使重型机械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修配、仿制、自主研发重大产品的三个阶段。苏联援助、自力更生和“三线建设”等若干因素影响重型机械的技术发展。在此期间,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指向、薄弱的工业基础、较强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能力,决定了中国重型机械技术发展所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