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巨灾保险风险分散路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特别易于发生巨灾风险和巨灾损失,仅2008年中国就发生了四次特大农业灾害事故,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但中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体系存在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险精算技术支持的问题,因而各种巨灾风险分散路径障碍重重;对此,文章提出尽快出台有关农业保险体系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有关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支持并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将农业再保险界定为政策性业务、多方筹集巨灾风险基金、将参保与各项农业扶持措施相联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暴潮灾害是中国沿海地区发生频率最高、破坏程度最大的一种海洋灾害 ,常常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由保险公司承保风暴潮巨灾风险 ,应是必然选择。但是保险公司必须十分重视巨灾保险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再保险就是其应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构建完善的中国再保险市场 ,则是我国保险公司实施再保险业务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以汶川地震为切入口,分析了我国现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现行灾害救助体系与现代灾害保障需求,巨灾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对策,即构筑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不断加强灾害承受和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4.
美国农业巨灾保险管理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巨灾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的灾害事件。美国通过“特别灾害救助计划”、“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和其他办法积极开展农业巨灾保险,并且采取了财政、税收、再保险和紧急贷款,特别是农业巨灾证券化等手段来分散和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实践证明巧妙利用农业巨灾保险这种社会互助形式,基本建立农业经济“安全网”,可以起到稳定农业经济、提高国民整体福利水平的作用。这些为我国开展农业巨灾保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政策支持、政府推动、立法强制、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从构建我国巨灾风险事件紧急处置机制、巨灾风险综合保险体系、创新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完善巨灾风险再保险机制、提升全民保险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保险保障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对灾害损失的补偿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和民间捐助,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国家巨灾风险管理机制,这使受灾者得不到充分的补偿,同时国家也面临者巨大的财政负担.2008年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让我们重新审视巨灾保险体系在灾害救济中的重要性.我国应借鉴国外保险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政府应转换职能,由灾后承担主要损失转变为支持完善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7.
南方的冰雪正逐渐消融,中国保险业建立巨灾风险机制的呼声也日渐响亮。据悉,此次灾害过后,中国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提出方案,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我国的巨灾风险机制。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的农业保险模式相对落后,改革目前的农业保险模式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吉林省农业保险模式的创新应以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建立再保险、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并发挥吉林省的科研优势。  相似文献   

9.
保险风险证券化视角的巨灾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在分散巨灾风险、补偿巨灾损失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从我国国情出发,阐述了利用保险风险证券化手段化解巨灾风险的紧迫性,并结合国外相关产品的比较分析,从政企职责界限、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市场供给体系、产品信用评级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推进巨灾风险保险证券化发展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业巨灾已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本文以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设计的路径推进为线索,利用保险经济学等理论工具,从农业巨灾风险的可保险性出发,在比较了几种传统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后,以农业再保险制度安排为重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阐述了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设计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国内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东南亚地震海啸灾难,唤起了人们对以地震险为代表的巨灾险的更多关注.针对巨灾保险赔付额巨大的情况,再保险公司也在寻求新的风险分摊方法规避风险.发行巨灾债券不失为一种分摊风险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额巨灾保险是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巨灾保险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按照政府为主导,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巨灾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拓宽巨灾风险基金归集渠道,实现全民参与小额巨灾保险,巨灾风险是具有可保性的。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根据湖南开展小额保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构建了投保人、直接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政府等“五位一体”的小额巨灾保险机制,并提出了尽快推进湖南小额巨灾保险机制建设进程的政策建议,为湖南省政府各部门提供了好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巨灾债券与传统再保险相比,在偿付保障和风险分散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能够连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替代性风险转移安排。但正因其具有证险融合的复杂属性,而为其监管带来不确定性,阻碍了其健康规范发展。因此,应明确巨灾债券业务中SPV、发起人保险公司以及巨灾债券投资者的保险监管,为其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扫清障碍,从而裨益我国抗灾赈灾工作。  相似文献   

14.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新疆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巨灾债券通常发行方式的利弊,得出新疆可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逐步扩大及地方政府债券成功发行的基础上探索由政府出面发行农业巨灾风险债券,从而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并提出"合理设计农业巨灾债券条款"、"灵活运作债券筹集资金"、"积极培育农业巨灾债券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口支援逐渐被广泛采用.对口支援在帮助贫困落后地区或者受灾地区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举全国之力.对口支援对灾区恢复重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对口支援的方式在现实中已从临时性的援助悄然转变为援助和合作相结合的多种模式.从对口支援行为模式演变的角度来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长期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建立适合国情的巨灾保险体制已经成为必然。分析中国巨灾保险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呈现不足状态的原因,借鉴国际上巨灾保险体制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认为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制需要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发展繁荣的巨灾保险市场和培养多层次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几个方面入手。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从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发展再保险市场、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和发展政府巨灾债券几个方面着手,建设多层次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体制。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害是近年来我国遭受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类型,具有发生不确定性和损失严重性的特点。防范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地震保险对灾害进行防治、对损失进行分担,而利用法律对地震保险提供支持和进行规制是当今地震保险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地震保险立法模式主要有3种,即地震保险计划、地震保险专门法和统一巨灾保险法,文章对3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细致地分析,并深刻检讨我国当前的立法状况,提出未来地震保险法应选择的立法模式,进而提出明确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5,(6):53-53
广西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四部委文件精神,已顺利完成了全区500个社区图书室的援建任务。根据全国组委会关于社区图书室援建经费分担办法和受援社区原则上不承担图书经费的精神,我们确定了由自治区和市县(区)各分担50%图书援建资金的原则,即全区500个援建社区图书室,共需配套资金100万元,其中自治区组委会负责50万元,各市、县负责50万元。自治区民政厅从福彩公益金中一次拿出50万元资金,解决了自治区组委会应承担的经费。各地的经费落实得也比较顺利,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积极主动认识到位,50万元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没有突破初始选择的框架,自始至终在"一元"制度框架内演进,这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的根源。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和完善"二元"农业保险制度,即一般性农业灾害保险沿用既有的农业保险体制和组织结构,农业巨灾保险由政府主导,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保险体制,由此构建"二元"农业保险制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巨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近年来巨灾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了一个简要综述,包括巨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三个方面,并据以归纳了我们可以得到的几点启示,即要对我国巨灾风险实施有效管理,首先要提高国民的风险意识.其次,必须开展跨学科研究.第三,政府要发挥最后再保险人的作用,为巨灾风险的转移分担进行最终担保.最后,让保险行业参与到巨灾风险管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