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乡资本的商业逻辑与农村社会的乡土逻辑存在张力,资本下乡过程中面临土地成本、生产秩序、劳动监督等困境。中农借助国家农业政策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倾向以及资本悬浮性特征,遵循乡土本位和市场理性双重行动逻辑,通过内生性优势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密切联合小农以增强发展根基,争取与资本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获得共存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中农群体在强势资本挤压下的生存智慧与应对策略。实现中农与资本长效合作,可以有效衔接资本要素和乡村本土资源,健全资本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乡村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引导和鼓励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资本下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基于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为长期缺乏资本投入的“三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结构;能使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村营商环境面临整体性再造,带动原子化空心村向特色产业村转变;但也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遭遇土地流转、生产组织、资源环境、经营风险等问题的挑战。乡村振兴要发挥资本积累动力,排除资本的负面影响,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厘清政府 企业 农户关系,构建差别化的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准入和动态监管,构建严格的下乡门槛;通过投资方向、投资模式和投资渠道的科学指引,构建清晰的下乡边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构建可靠的下乡保障,从而激发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相似文献   

3.
工商资本下乡对“三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争论,形成了市场效率和小农理性两种具有张力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湖北省Y县的经验调查,发现工商资本下乡具有增长效应、分化效应、排斥效应和断裂效应,基层政府、工商资本主体和大户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排斥了普通农户参与的经济机会,给乡村政治和治理的稳定性带来了诸多风险。这些效应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基层政府在政策资源分配时具有“抓大扶强”的价值追求,工商资本主体“强势分利”的经济逻辑对普通农户具有排斥性,而资源禀赋不足的普通农户则坚守着“小农理性”的生计原则,结果便是普通农户与工商资本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失衡。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既要利用工商资本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也要重视小农经济的内生发展,充分保护农村社会“蓄水池”的承载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内生性能力不足的挑战,需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性治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合作性乡村治理以乡村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联结为前提。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村企发展联合党委”的考察发现,基层组织重塑重构了乡村社会秩序、信任机制和公共领导力,这对促进多方参与的合作性乡村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而联合党委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村民生产生活目标、企业的营利性目标、基层政府的公共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利益联结。本文由此尝试构建了“组织重塑—利益联结—合作性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实现合作性乡村治理要注重组织基础,通过组织重塑合理界定与规范基层政府利益、尊重与实现企业利益、保障与发展村民利益,可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带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构筑多元一体和互利共享的利益实现机制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多元主体共同繁荣发展的合作性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实现阶段的村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三农”领域的关注焦点。已有的研究中,多从政策理论层面宏观分析两种战略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有序衔接。该研究从基层实践入手,以陕西省蒲城县D村为案例,探寻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衔接中的实践逻辑,研究D村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过程中的衔接机制。研究发现:从实践逻辑上看,脱贫攻坚补齐了乡村振兴中的“绝对贫困”短板,乡村振兴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提供内在动力。在这一互涵式实践逻辑的指引下,D村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升级机制为核心、主体培育机制为关键、有效治理机制为基础、组织统筹机制为保障的衔接机制。最后提出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即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农业稳步升级,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积极转变,推动传统治理向乡村善治循序转化,推动扶贫组织体系向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7.
有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去构建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可持续性扩大农业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以有农公司为例,聚焦连接土地之上的人及其活动,探索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策略。研究发现:优化乡村振兴机制应探索土地之外的因素,而商业模式设计就是一个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可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商业模式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迭代创新的过程;面向乡村振兴的商业模式调整优化方向在于调动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不断加剧,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契机。回归乡贤作为逆城镇化中的重要力量,具备城市与乡村双重社会经历,是城乡社会有机循环目标实现的重要纽带。其不仅为农村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重整农村社会劳力外流后的空心结构、调节"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非对称关系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文章选取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乡村振兴现实出发,按照"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构建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逆城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机联系起来、乡贤回归如何影响乡村振兴、乡贤回归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效应的问题。根据对乡村振兴样态的具体考察,系统说明浙江省X村由城回乡的新乡贤H所带来的要素融合与城乡关系重塑、思维转换与村落价值激活、秩序回归与治理有效实现综合效应。从发展基础、循环条件、作用手段出发,分析乡贤回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得出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其中,回归乡贤的资本富集优势、现代理念凸显构成行动资源的供给基础,社会联结紧密、德治效应明显是乡土逻辑助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治理技术、公共理性建构是对乡村伦理基础的再建。可见,城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回归乡贤对农村社会的建构力不可忽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实践先导。本文认为,城乡必须是双向流通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对等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必须是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构建行之有效的城乡融合体系。乡贤回归这一重要形式,有力回答了逆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一致性的疑问,也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形式、乡村有效治理基础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鼓励引导资本下乡的背景下,村企如何实现互惠共生是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鲁西南柳村旅游开发十年历程的调研,分析村企互动均衡何以可能。研究发现:(1)受社会交换论启发,建构“双向借力”概念,解释村企互动均衡的理论逻辑;(2)从长时段看,村企双向借力需要相应的维系机制,包括积极有为的村集体中介机制、村企“资源—能动”借力机制、适时转变的互动平台机制,保障双方从零和博弈走向平等沟通、利益聚合;(3)从村集体、村民、企业的收益分配上看,村企围绕“做大增量利益”双向借力,形成双方合意的共富效果。最后,“双向借力”并非涵盖村企互动均衡的所有样态与机制,而是强调社区参与、资源互补、资本有机嵌入等因素对促进村企互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区资本是人们在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并可被持续利用以促进乡村发展的价值。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坚持 “资本为本”的理念,实现乡村社区资本的全面活化。“人”是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基础和主体。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持续增值,促进乡村社区资本系统内生动力勃发,从而推进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城乡充分协调发展。畅通城乡“资本对流”的渠道、发挥规划“资本引导”的功能以及强调产业“本固邦宁”的基础分别是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关键、重点和命脉。其基本方法包括内嵌融入式和外溢输出式活化;其实践路径则有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资本家底,注重功能作用、做好资本识别,找准资本痛点、激发资本活性,突破机制障碍、实现资本对流等。  相似文献   

11.
任何企业都既是经济组织,同时又是政治组织。其中充满了各个"企业政治家"为争夺"企业政治租"而展开的政治博弈。揭示其中奥秘是解析"企业黑箱"之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的品牌和副品牌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和大公司通过对我国大力输出品牌,用无形资产挤占我国市场,已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从而直接威胁了我国民族品牌乃至民族工业的生存.为此,本文在界定了品牌与副品牌的概念,介绍了顾客追求品牌的消费心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销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如何处理好主副品牌之间的关系,打好副品牌这张牌;特别是在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品牌竞争力方面应以主品牌带动副品牌,主动出击,利用国外品牌推出自己的品牌,同时,注意处理主副品牌的关系,以主品牌为中心,突出副品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90年代 ,某些发达国家和大公司通过对我国大力输出品牌 ,用无形资产挤占我国市场 ,已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从而直接威胁了我国民族品牌乃至民族工业的生存。为此 ,本文在界定了品牌与副品牌的概念 ,介绍了顾客追求品牌的消费心理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销现状作了分析 ,提出了企业如何处理好主副品牌之间的关系 ,打好副品牌这张牌 ;特别是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品牌竞争力方面应以主品牌带动副品牌 ,主动出击 ,利用国外品牌推出自己的品牌 ,同时 ,注意处理主副品牌的关系 ,以主品牌为中心 ,突出副品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历史意义及必要性 ,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管理创新应把握好管理思想、管理战略、组织结构、管理规范、管理方法、人员素质六个方面的创新 ,实现管理创新需要建立起以正规化为基础的管理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指出要想更好地维护国有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缺乏相应约束力的情况下,必须加强财务监督.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总结了中小企业人才困境产生根源,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管理体制等建议,为中小企业人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资本是一个多学科概念,是一个在实践中能够大量应用的具有工具性功能的资本范畴理论,其中的三要素(信任、制度、协会)与民营企业成长、发展及趋势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民营企业拥有社会资本会在竞争中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运输业在整个运输业中处于基础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其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这一发展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功能型物流服务企业———多元化物流服务企业———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企业。政府在促进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方面,也应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为其创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9.
预算管理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通过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编制与审核预算、确定管理目标、进行期中控制、加强预算分析与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操作.结合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预算观念要转变;预算内容和预算方法的设置要结合实际;预算管理要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预防预算工作中的一些不适当倾向.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是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从研究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重新界定。同时指出:构建与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强企业化经营及战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和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