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西方,是摆在近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历史重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欧洲期间,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公使驻京"是清朝晚期的重大外交问题,在坚船利炮武力逼迫下,西方取得了"公使驻京"的权利.在此过程中,西方文明,尤其是国际公法对宗藩制度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最终导致宗藩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政府实施外交公使制度的初期,对代表国家与政府履行外交职责的驻外公使的任用条件,并没有明确的章程形式进行规定,主要是由君主饬任.而晚清早期的驻英公使在出使之前却具一些共性的特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其一是对鸦片战争后社会变局的清醒认识;其二是对洋务运动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三是对西方世界情形的理性认识.从这个群体中可以看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与清政府驻外公使的任用条件具有一定的吻合性,而这些共性特征则构成了他们被举荐为驻英公使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相似文献   

4.
1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对以洋务运动为正式学习西洋“长技”开端的观点,如今可能已很少人反对了。洋务运动起步于被迫对外开放。不论对开放如何理解,外交为其重要标志是无可怀疑的。近代外交的重要环节,是国际间互派公使常驻关系国首都。所以两次鸦片战争间的约二十年时期中,西洋各国要求公使进驻北京,和建议清政府派遣驻西方公使,一直是中西外交纠纷的焦点。清政府却宁可听任割地、赔款等等国耻纷至沓来,也不放弃外使  相似文献   

5.
:18 54年 ,英法美等国纷纷派遣公使到中国 ,并分别在上海、天津等地与中国官员就修约问题进行谈判。修约谈判是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华利益而提出的 ,然而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 ,清政府却尽力试图将英、美等国的修约要求纳入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体制中 ,清政府与英美公使之间的谈判实质上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外交模式来处理同一事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驻外公使之一的曾纪泽通过对近代国际法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运用国际法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事务上的交涉和谈判,虽然在本质上不能改变晚清政府外交上的弱势地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相继率兵船北上 ,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对此 ,清政府的策略有一个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进行调停的转变过程。然而 ,无论是分化瓦解还是借助俄美调停 ,都是清政府从传统的外交体制出发以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具体措施。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本质的无知 ,而且显示出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交涉时的无能 ,清政府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的考察以及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式教育方式的考察,说明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并提出我们坚持灌输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即坚持直接灌输与间接灌输想结合,摈弃强制式灌输,提倡对话式灌输.  相似文献   

9.
议会政治是西方世界的金字招牌,被资产阶级的政客们标榜为最好的政治制度,极少数向往资本主义制度的人,曾对之加以吹捧而一些年轻人又对之缺乏了解。所以,很有必要对西方议会制度作一些必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国际公法,实现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夙愿。至此,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认识西方。引入和学习近代国际法,最终依照国际惯例派遣常驻外国使节,成为晚清外交由传统迈向近代的重要一步。国际法的输入及传播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