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 ,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 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4.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以洪?的真情观为切入点,交互采用文献研究和接受美学的分析方法,对《长生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悲剧叙事形态进行了深入阐释。洪?以"至情"为标举,将不会触犯时忌的李杨情缘作为戏剧的表层叙事,而深层的情感潜流则是被强化了的历史兴亡感,从而使得时代性的秘密情感——汉族文士被压抑在心底深处的亡国之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相似文献   

6.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阿依阿芝》与贵州西北彝族地区的《乌鲁诺纪》都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两者都主要用于婚嫁场合 中演唱。目前学界对《阿依阿芝》有所研究,但没有涉足《乌鲁诺纪》及两诗比较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及口头程式理论分别从三 个不同层面,即女主角身份背景、主题思想和程式对这两部叙事长诗对比研究切入,发现这两首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虽然来自不 同的地域,但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叙事方式、人物命运、作者文化观念和结尾的安排等方面论述了一向为人所忽视的张恨水环境小说叙事结构与社会生活、传统文化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汉宫秋》一直被称为中国式悲剧的典范。本文运用中西理论论述了悲剧及悲剧意识、昭君的悲剧美以及本剧题目的文化底蕴。从剧本本身、历史加工、作者身世、时代、政治、社会、文化、哲理等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挖掘了《汉宫秋》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林兰香》的文本世界中,凝结和传导悲剧精神的载体就是大量出现于文本世界的死亡叙事。通过对消解了"死"的恐怖和无奈的死亡场景和死亡意象的建构,《林兰香》不仅具有了以"死亡"作为救赎途径的悲剧意蕴,也使《林兰香》获得了优于"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品性。可以说,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林兰香》的作者第一次深刻地揭示出生命"有死"的本相。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的蒲风,是有意识地从事和推动叙事长诗写作的一位功臣。他在30年代中后期不仅大力鼓吹、提倡长篇叙事诗的写作,而且创作了《六月流火》、《可怜虫》等4部长诗。他在创作中发扬新诗的战斗传统,致力于中国新诗的现实主义和大众化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前,从叙事学的视角探究《伤逝》的论文多侧重对于文本叙事策略本身的细微关注以及对于这种叙事方法所带来的接受者的阅读接受与阅读体验的把握,阐释的中心仍集中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小说,其形式与内容又是共生的。显然,“手记体”《伤逝》的“回叙”策略与它所表达的主题意蕴是吻合的“我”对“爱情历程”的“回叙”,实质是人类对自身生产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而“绝望”的“忏悔”,则是表达理性的反思过程不仅需要真诚、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对错失的正确认知,否则,人类将永远面临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极具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继被介绍到30多个国家。作为传播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日本影响颇大,不仅有诗歌、童谣、散文等4个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态表演。在文化要走出去的今天对《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试论纳瓦伊长诗中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纳瓦伊长诗中的爱情悲剧的美学特点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彝区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旅游的发展.而要发展彝区的休闲旅游,传统文学艺术的开发利用是很必要的.对于彝族传统文学在休闲中的作用,过去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影视艺术的魅力和作用,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阿诗玛》.彝文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文化,是开发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这方面,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是典型.  相似文献   

16.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了不少悲剧童话故事,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赋予悲剧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意蕴。他在故事中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抓住物质与精神矛盾的两极进行叙事布局与铺陈,以先"扬"后"抑"的叙事基调、静默的隐含作者、二元对立的叙事视角、宗教的救赎精神,以及暗合的同性恋观讲述悲剧主人公们无法圆融的爱情与人生。这些悲剧作品无疑潜藏着王尔德个人的人生路线,预言着他的最终归宿,并验证了他对生命与艺术本质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一生,既是伟大的一生,同时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鲁迅主体悲剧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因此,其文学作品呈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本文便试图从鲁迅主体悲剧意识倾向的生成、作品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悲剧的外在表现形式三方面探讨鲁迅作品的悲剧意蕴,从而认识悲剧意识之于鲁迅,既是悲哀的,同时也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19.
《子夜》的英雄悲剧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抛开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所附加给文本的衍生意义,透过纷繁芜杂的话语形式,就会发现《子夜》隐藏着一个英雄悲剧叙事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吴荪甫表现出古希腊悲剧英雄的特点。对其命运进行分析,可知吴荪甫在三重困境中抗争,从而向读者传递着崇高的悲剧精神。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20.
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是中华文苑中一丛奇葩,是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对少数民族辐射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硕果,在中华文坛中熠熠生辉.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具有明显的几个特征,首先是题材的选择.第二,体裁的更新.第三,主题的切换.第四,身份的变化.第五,情节的改变.正因为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有着其他韵文作品无法替代的多重价值,我们决心抢救这一珍贵的中华文学遗产,把它列入“985工程”,拟整理出版科学本《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