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从事新经济新技术、具有较高文化资本和较年轻的新兴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崛起。互联网消费是新兴中等收入群体最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消费的同时,也展现出作为消费者的能动性和反思性并付诸实践。新兴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所蕴含的积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有助于扩大内需并建构一种良性的消费文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参与、推动改善社会治理。因此,应从收入分配、职业结构转型和业态创新等多个角度探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扩大新兴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扩大新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既是创新民生建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不仅深刻变革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且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消费模式。迈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基于私有制的“资本的逻辑”和“技术的逻辑”交相渗透、彼此强化,在消费领域疯狂榨取超额利润,导致数字化消费不断发生异化。新型的消费异化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不可控性、交叉性等时代性和技术性特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正在将人与社会导向片面甚至畸形发展的歧途。扬弃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消费异化,必须拆解“资本—技术”的联合机制,这既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构建新型的所有制形式,限制数字资本的无序扩张;也需要合理规制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要素。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格局的过程中,践行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等收入家庭的日常消费和实践以健康、舒适和品质为核心诉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上趋向适度消费和满足内在需求。这也构成了当下中等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安排的可持续逻辑。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可持续消费置于道德的框架下,可持续被认为是利他的、自我克制的,忽视了可持续实践是与日常生活紧密镶嵌的而并非一个既定的、独立的范畴。当下,环保意义为主的可持续性尚未成为普通中等收入家庭日常实践的系统性构成和作用机制。因此应通过推动产业的绿色变革和市场供给、制定常态化的规则等方式促进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社会组织、围绕可持续生活方式建立的网络以及多样的消费者教育也应得到重视和鼓励,从而推动家庭可持续实践从主体利益为主的考量向公共性社会观照转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城市消费革命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背景下发生的,它导致了消费分化与个性化消费的出现、私密空间的产生、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转化、整个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革命使得原来隐匿在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内涵充分表现出来,而现代消费中蕴含的符号与表征、分化与区隔、异质性与不平等也在消费社会到来的背景下投射出新的社会逻辑,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5.
朱迪 《社会科学辑刊》2024,(3):130-141+239
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我国消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消费转型不仅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在当代社会还与青年文化紧密结合,营造出新兴生活方式。然而,绿色消费不仅局限于绿色购买,而且不同领域的绿色消费机制也存在差异。通过使用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数据,从购买、使用到处置的主要消费环节以及吃、穿、行等主要消费领域,考察城市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的特征并引入社会经济地位和世代两个维度解释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商品购买、使用和处置的不同消费环节都呈现阶层和世代的差异,收入越高、学历越高、越年轻的群体越积极参与低碳消费行为,中等收入群体经常购买绿色商品的比例最高;在涉及购买环节和出行领域的新能源车消费意愿上,阶层比世代的影响更重要,而在强调商品处置和日常消费的二手消费方面,阶层和世代都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在社会文化营造中的作用,塑造绿色低碳社会共享文化,引导全社会认同、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与可持续消费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来看,进行可持续消费正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目前我国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的现实基础;同时实现可持续消费也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我们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转变消费观念、加强消费立法等手段,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构建我国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过程中,消费控制已取代生产控制成为新社会控制的核心逻辑,利用生产社会中的政治逻辑不再能有效解释底层群体的行动,通过生活政治视野的引入,集中于当代中国社会中独特的山寨消费现象,则可发现山寨本身的根源恰恰在于商品拜物教里面的消费控制,山寨正是消费社会中权力控制与异化的体现,消费中的山寨现象和生产中出现的诸种现象一样,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不是道德评判,解决山寨问题的出路在生活政治而非生产政治。  相似文献   

8.
消费不平等是消费社会中最大的政治。回顾消费革命和消费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消费曾被当作重要的政治问题而讨论过,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文化的或社会的行为,更是一种政治实践的行动策略和社会控制的治理技术。然而,在私人化和浪漫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冲击下,消费渐渐疏离了政治,个体化差异成为不平等的华丽外衣,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被掩盖。但不平等的政治从来都是无法隐藏的,所有的消费不平等问题最终都将以政治问题的形式爆发出来。重返消费政治的分析框架,让个人消费与解放政治再续良缘,不仅是基于历史的发掘,也是对全球化时代日趋扩大的消费不平等现象的一种理论回应和学术关怀,因而有着必然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9.
消费意识形态的出现是现代性文化和生产型社会转进的必然结果。在当代社会,信息化与消费化相辅相成,文艺消费更显抽象化,文艺娱乐被纳入了“消费体系,”创新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媚俗艺术蔚为潮流,文艺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消费社会将一切转化为消费客体,彻底根除了超验的道德根基和神圣信仰的体系化逻辑有关,更与传统的等级制社会、特权经济和专制文化被公民社会、信用经济和市场民主体制、商业文化取代有关,也与消费社会信息化、消费化语境中注重以形象战略实现商业利润的运作机制有关。对待消费意识形态和消费社会不能采取一种完全非历史、非辩证的极端化态度。  相似文献   

10.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生存需要,更加注重健康与发展,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与大众化的消费形式。文章选取甘肃省若干城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西北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