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之一,但曾长期遭到禁止和迫害,其法律认可和社会认同的历程坎坷不平,有时凸现希望有时跌入绝望。同性恋禁令体现其社会认同的艰难步履,与特定的国家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有关,也与主权话语、性别身份划分和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同性恋解禁法令及其重大事件体现了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社会进步,颠覆了传统性别僵化的二元"自然"划分,其社会认同对人类寻求各类平等的路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同性恋相关法令及其重大事件绝不仅仅与性别和性取向有关,而是人类身份、科学认知、价值取向、群体范畴、政治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综合表征,折射出人类自我认识和科学解读其性本质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2.
《黑暗的左手》和《新夏娃的激情》中的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蓬勃发展之趋势受到了全球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深度关注。而西方的批评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创作热忱,为华裔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兴起并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表征理论"受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为全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在系统、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表征形式——美国华裔文学书写进行一种全新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华裔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20世纪美国男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均是文学研究的经典作品.运用性别诗学理论来解读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书写,从中窥见男女作家的男性观,比较其共同点和差异,并究其缘由,揭示两位作家对男性的客观审视和温情关怀,拓宽了文学作品的精神空间,两性和谐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中,游弋着以根意识为主题、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家队伍,文章以钟理和小说为例,对作家背景、小说文本的解读以及对不同文学场域中构建的文学理想进行比较、思辨,开掘出"根"在台湾省籍乡土作家与大陆去台作家之间存在的意识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加拿大魁北克女同性恋文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探讨,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学"异类"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希望有助于对该类文学的直面审视。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的崛起和衰落成为一个文学历史之谜 ,不少的文学评论家以及当时担纲创作的作家们都不断在回顾反思。本文的再寻思建基于他们的反思基础之上 ,认为寻根文学的衰落与作家群体在寻找文学的“根”时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某种误读现象 ,以及无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紧张从而导致文学发展存在着先天的内在危机 ,而这些危机的出现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视野和对“传统”作为文学的“根”的狭隘理解有相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人类两性关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不同的构建和谐性别关系的动力与平衡机制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特殊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构建和谐性别关系的动力机制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开掘,平衡机制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该机制不仅保障了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的独特历史优越性,同时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别和谐能够不断地朝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两性自由和谐"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10.
区域女性文学研究侧重对某一个特定区域里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作家作品、风格特色及相关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梳理和学术分析。在女性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广阔视野里.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不仅预示着一种学术转型的潜在动向,在促进性别诗学和性别文化建构等诸多层面,也都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