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崔红芬 《兰州学刊》2009,(2):1-4,10
佛教兴盛,佛经传播至关重要。西夏佛经的翻译、刊印抄写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佛经需求量的增加和佛教僧侣的印经活动极大推动了西夏造纸和印刷业的进步。文章主要对俄藏西夏文佛经的用纸、佛经刊印与抄写、佛经的装帧等情况作一简要论述。负责书籍雕刻刊印的机构刻字司是西夏一个政府机构,既负责刊印世俗文献,也负责刊印佛教典籍,印刷地点主要设在规模较大的寺院里,由寺院完成具体印刷工作。  相似文献   

2.
西夏崇佛,境内僧、寺众多,为保证僧团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到多而不乱,政府实行严格的试经度僧和担保制度,禁止私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西夏中后期僧尼数量更多,法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国家保护僧尼及寺院享有一定特权。但僧人并非完全寄生的阶级,他们承担一定的赋役和社会义务,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3.
承天寺塔在银川市西南角的承天寺内,俗称西塔,始建于西夏毅宗天祜垂圣元年(公元一○五○年)。据明代《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西夏皇太后没,藏氏为确保年满周岁就“幼登宸极”的毅宗皇帝“圣寿无疆”而建的。(也有的说是为贮藏宋朝所赐的大藏经而建。)它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反映了西夏人民对佛教的信仰,也是西夏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巩固其统治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参照《大正藏》僧肇译汉文本对俄藏Иив.No.46号西夏文刻本《宝藏论》进行翻译和校注,指出西夏文本应该是民间刻本或寺院刻本,可补汉文本之缺。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寺院经济成为中世纪社会经济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寺院是封建社会的附属组织,其经济活动受当朝政府的管制,对封建社会经济主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东西方寺院在经济活动内容、资产来源、收入分配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从而影响东西方簿记方法的发展路径。中国古代寺院簿记体现了单式簿记的最高水平,而中世纪欧洲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复式簿记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作为西夏的本业,为西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夏秋和冬春两个时段牧草的缺乏和相应的储备措施以及喂养牲畜时注意的事项值得我们关注;西夏在水源不丰富的情况下,政府和牧民通过凿井的方式进行牲畜水源的补给。西夏政府对此很重视,并对牲畜进行了合理而严格的管理。以上应对方式既有政府的法令支持,也有牧人的精心照护,但通常是在政府的监督下,牧人进行牧养。  相似文献   

7.
新近出土、考释并公布的大量俄藏、英藏、国家图书馆藏的西夏契约文书,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文献,对于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借助于西夏法律和出土实物契约,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西夏契约的种类,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和典当契约三种;西夏契约的基本内容,即立契时间、缘由条款、事实条款、还贷(典)约定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立契者等人的签名画押;对西夏契约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认为西夏政府对契约的签订和执行主要有干预制度、双方合意及订立书面契约制度、担保制度、对借贷(典当)利息的法律规定等.可见,西夏有比较完备的契约制度.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夏藏传佛教对元代藏传佛教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中后期藏传佛教的盛行,为元代藏传佛教的东传和流行起到了桥梁和基地的作用。元朝政府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夏对待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以及西夏的藏传佛教制度,西夏藏传佛教在佛经流传、修行仪规、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也对元代藏传佛教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杨琏真加为代表的元代河西僧人,对推动藏传佛教在元代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政府的御边政策有一定的阶段性 ,北宋初期重北边轻西鄙 ,到中期防御重心从北边移到西北 ,自熙宁变法后 ,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这种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 ,主要受北宋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也与周边邻国辽、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有密切关系。它是北宋、辽、西夏、吐蕃等势力相互消长和制衡的产物 ,也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它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地理环境与西夏经济类型、经济区域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不仅决定了西夏的经济类型,而且是影响西夏民族文化以及西夏社会面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敕建一批佛寺,带动了寺院的恢复;明代中期,僧人是佛寺修建主角,为寺院发展时期;明代后期,士、僧大建佛寺,是寺院繁盛时期。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城、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寺院间距,一般不超过十里,很多甚至相邻相接。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宦官政治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明代宦官普遍信奉佛教 ,积极营建寺院 ,是天下佛教寺院重要的檀护力量 ,各处的佛教僧团也呈现趋附宦官势力的倾向。因此 ,这成为明代宦官政治史和佛教史的一大特点。宦官营建寺院的活动 ,有种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总体上是借助于皇家背景 ,使其势力由宫廷渗入民间社会 ,其实际意义也远远超出宗教范畴 ,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及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因五台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博大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清朝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五台山藏传佛教渐至鼎盛。清初诸帝多次巡幸五台山;蒙藏高僧频繁朝拜;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僧人人数迅猛增加;寺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为清初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颀拜谒名僧,栖息寺庙,熟悉《楞伽经》、《法华经》。其诗作包含佛教思想因素,追求空寂清净、忘却名利色相的境界。诗人在咏叹佛门物象的诗歌中,化用《法华经》物象譬喻的方法阐述己见,把佛门物象作为捕捉诗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吴越国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国家支持下,原有佛教传统得以弘扬,呈现空前繁盛之势.吴越国都杭州,寺塔林立,高僧云集,经幢造像繁多,逐渐成为全国佛教重心.吴越国王的崇佛政策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和实用目的,佛学义理虽鲜有进展,佛教仪轨却备受重视.超度亡灵、祷赐冥福,消灾避难、祈吉求祥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对后世佛教深具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后周世宗文明限佛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箭 《文史哲》2003,(4):28-33
后周世宗限佛是“三武一宗之厄”中最为温和、文明、理性的一次。其限制整肃措施既严厉又有序、周全、斯文。对无寺院的地方还批给赐额增设寺院。实行“学而优则僧”。建寺赐额、剃僧度牒、出家试经成为限制驾驭佛教的三条羁縻。对和佛道二教有关的愚昧野蛮迷信巫术狂热行仪都予以禁止。既销毁多余的铜佛像 ,又废止官府的铜鱼符以铸钱 ,合理配置铜资源 ,妥善处理停废的寺院。文明限佛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更富有经验 ,没有鼓动者 ,佛教已基本中国化 ,寺庵僧尼已不太多。  相似文献   

19.
宋代浙江是佛教的重地,仅杭州一地佛寺就达四百多座,浙江全境的寺院更是不胜枚数。宋代浙江山地众多,普遍植茶,共有12州60多县种茶,产茶量居全国产茶路分前列。名茶众多,其中很多由佛寺僧侣栽培,湖州、越州、杭州、台州等地,都有寺院僧侣培植的多种名茶。佛寺之茶,因藉僧侣供佛、自饮、待客、施茶诸方面的茶活动,丰富深厚了茶文化的土壤,为在宋代达到极盛的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寺院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组织形式,其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等级关系。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出现了分配方面的等级差别。这是西藏寺院内部等级的萌芽。后弘期开始后,随着宗派的出现,僧人的等级差别越趋明显,以至在寺院内部形成了统治和被统治两大阶层,寺院也因此成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