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澳门与香港的制度形式相似,实质则不同.在制度所涉及的产权制度、政府权威及法制状况等重要方面,澳门的制度效率及制度创新均同香港有着重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两地经济差距悬殊的根本性原因.在产权制度方面,香港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优于澳门的"基本不干预"政策;香港的土地政府垄断不排斥经营上的自由竞争,而澳门的赌业垄断专营则窒息了该行业的竞争与活力.在政府及制度创新方面,香港明显优于澳门,香港是强势高效的政府,而澳门则是弱势低效的政府.在法制建设方面,香港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而澳门则是一个法制不健全、调控乏力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其制度实施的效率.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制度及其效率差异决定了港澳两地经济增长状况的不同.香港在制度创新及实施效率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相反,澳门在制度创新及实施效率方面的劣优与不足阻碍了澳门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澳门的发展繁荣取决于回归后解决好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之前,澳城外华人向香山县缴纳赋税,澳城内华人亦受清政府管辖.鸦片战争后不久,葡萄牙人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取消了澳门中葡两国海关,失去了主要的财政收入;他们欲向整个澳门半岛及离岛的华人征税以弥补损失,同时也想借此机会攫取澳门主权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税收主权,最终达到摆脱清政府控制、夺得澳门管治权的政治目的.澳门华人纳税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世纪50年代是雏形期,70年代是成熟期,80年代则最终成形.  相似文献   

3.
澳门与香港一样,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1557年葡萄牙强占澳门,1849年澳门总督擅自将澳门改为自由港,驱逐中国官府到1887年萄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所谓“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把澳门割让给萄国,使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两岛由祖国的领土,变成了葡萄牙的属地。1987年,经中葡两国政府谈判,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确定葡萄牙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将澳门交还我国,同时,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该《联合声明》明确指出:“澳门  相似文献   

4.
香港自由港的发展值得研究。中央在一九八五年提出厦门经济特区实行某些自由港政策,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大的研究兴趣。为此,笔者对香港、汉堡、利物浦三个自由港进行实际调查,现运用所得的材料,针对厦门经济特区实行某些自由港政策的问题,提出几点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香港回归,这是雪百年国耻、振民族精神的全国盛大节日,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加速发展的极好时机。回归的香港昙巾国目前唯一的困际性白中港.厦门则是中国目前唯一可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经济特区,香港国际自由港的有效运作机制和成功管理经验,可以更好地为厦门借鉴和运用。厦门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又可以为香港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场所和合作伙伴。港厦之间的合作关系可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抓住香港回归的有利时机,加速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带动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的腾飞,为祖国的繁荣和统一作出特殊贡…  相似文献   

6.
上海自由贸易区与香港自由港在组成机构与运作方式方面有质的区别。制度设计与经济结构的不同表明了上海自由贸易区不仅仅是对香港自由港成功经验的一种复制,并且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澳门四百多年来由珠江三角洲一小渔村发展成今日之国际现代都市、自由港,具有与中国其他沿海城市以及邻埠香港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征。其人口的多元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与内地居民不同。澳门华人中的老居民、新移民、归侨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与本地人或外地人通婚的欧亚混血后裔即土生葡人,与派来澳门工作的葡人又有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族群在长期共处中既平行又交融,形成独特的中华拉丁文化。在澳门即将回归时,能否继续保留和发展这种文化特征,让各个族群继续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是实现澳人治澳,落实“一国两制”的关键。土生葡人在澳门的处境,值得大家关注。华人中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极左思潮危害极大,宜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澳门和香港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作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决策,同时又公开表明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将在适当时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严正立场。 澳葡当局逐渐发现,中国领导人确实无意改变澳门的现状,但是对于有涉澳门中国主权的事务却没有放任不管。1950年6月,澳门  相似文献   

9.
区际冲突法作为解决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具有独特法律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用来解决其国内区际法律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加快制定解决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的区际法律冲突的区际冲突法十分必要。为了推动我国开展区际冲突法立法,笔者在广泛参考和比较中国现行国际私法及其司法解释、外国国际私法和区际私法或区际冲突法、关于国际私法的国际公约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现行国际私法或区际冲突法则草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于1991年草拟了《大陆地区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民事法律适用示范条例》。该示范条例发表后,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受到同行重视。本文从草拟经过、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该示范条例。  相似文献   

10.
香港1841年就宣布为自由港,但此后100年的发展并未给香港带来繁荣。195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只有31.5亿港元,以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当时香港不但落后于东京、大阪,而且落后上海、广州。 香港经济比较快的发展是本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的,而真正可以称得上繁荣,则是最近20年左右的事情。 五十年代初,在上海、宁波为主的江浙企业家带来几十亿元资本、机器设备以及生产管理技术,开始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