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和海德格尔的技术现象学是广义的技术存在论研究的两种进路.前者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对技术进行研究,而后者是对技术的形而上存在意义的追问.两种进路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本体论三个维度来展开.马克思在客体上区分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现代技术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或外化;而海德格尔则是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上区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存在者的出场方式,现代技术是"集置"和"命运".就相同点而言,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观,都因其宏观性、深刻性以及较高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而成为20世纪哲学诠释技术和人类生活的两种"范式",也为以后的技术哲学研究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陶醉于人为自然立法、人对自然的胜利的同时 ,现代技术越来越表现出异化的特征 ,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技术的本质、现代技术与自然、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 ,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 ,对现代技术的沉思成为其哲学的主题。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追问 ,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技术统治下 ,人与自然所面临的真正危险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关于现代科学的特征在于其主体性对象性思维方式、现代技术的本质在于框架的思想,抓住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要害。同时,他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所表现出的主体性疯狂归根到底属于大行的命运的观点,表明了其科学技术之思的实质:试图论证现代人类的科技活动是被决定的。这是海德格尔这一思想的本体论意义所在。在直接层面上,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哲学对技术的界定,他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对技术的本质展开了追问.海德格尔经过对技术追问的逻辑发展,发现了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技术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海德格尔后期对技术的论述一直被学界作为经典来引用。麦克卢汉曾多次谈论和解读海德格尔,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认识媒介与技术的本质。从格式塔心理学借来“形象”和“背景”两个概念,麦克卢汉将它们分别对应于其媒介理论中的“视觉空间”和“听觉空间”,他强调,视觉的功能乃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形象”。海德格尔将“现代技术”的本质作为“构架”,所谓“构架”即是“解蔽”,而“解蔽”无非是说有某物展露其自身。在展露这一意义上,麦克卢汉认为,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无论作为“构架”抑或“解蔽”,其本质都是“形象”或“形象化”。以此认识为基础,麦克卢汉和海德格尔分别展开了他们对于媒介和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分析和论衡。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是从对传统技术和本质进行批判开始的.他分析了技术在古希腊所具有的源初含义,把解蔽看成技术的本质,并且把现代技术与从前的技术区分开来,指明了它解蔽本质的特殊之处.被称之为座架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带来了技术危机和人类的危机.拯救的力量就在于极端的危机当中 ,只有通过对本质的追问才能找到.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思考了支配科学本质的因素。他认为,科学蕴含着技术的本质,现代科学是现代技术本质的典范的功能和形式;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为科学奠定了基础;存在本身是贯穿并支配着科学的本质事态。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是为了返本开新,即返回原初的存在,达到存在本身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伯格曼受库恩"范式"思想的启发,把"范式"的思想应用于技术,认为技术凝结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因素,技术的"范式"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技术的"范式"结构是"装置范式"。"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超越了海德格尔"座架"的思想,实现了从对技术抽象的形而上学层面的研究到以技术经验层面的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对现代技术有所作为,从而为发展聚焦的技术提供一种可能选择。解析"装置范式"技术本质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合理性,可以为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技术范式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存在意义上把技术理解为能将存在物摆置为"持存物"的"座架",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最高危险"在于把人的目标和价值纳入到"操纵性权力"的政治推动.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技术本体论范式转换,为未来预设一种新的"本体论技术"概念:它并不简单地放弃现代"本体技术",只是强调人不再作为"座架"工具,而是以存在的意义建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政治关系.这一关系作为存在展现为"去权"的存在物关联就是"让存在"和"让自由":让存在参与到存在物那里,或参与到开放领域及其开放之无蔽状态.海德格尔借此将现代技术包容在"栖居"的空间中加以规定,确保在本真存在的自由意义上"让存在":突破单纯地以"让显现"的技艺、生产和制造范畴思考技术的现代本体论,把现代"本体技术"包容在以"让栖居"为本质的服膺于自然的"筑造"或工程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把现代技术带向世界和平和生态保护的政治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是一种世界的构造,它与传统技术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技术受文化的约束和支配,而现代技术反过来构造、支配文化.导致技术与文化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形而上学自身的发展,现代技术是“完成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12.
晚年胡塞尔与后期海德格尔不约而同地都成了"危机哲学家",但他们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本质和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在胡塞尔看来,随着"超越论的主观主义"对"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的胜利,现代实证科学将恢复它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摆脱它面临的危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要想摆脱现代实证科学的危机,就必须彻底抛弃整个现代哲学把自然对象化、把世界图象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从生存本体论出发,追问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根源,认为科学研究的企业化、商业化和技术解蔽的座架化使科学研究及现代技术走向了歧途,主客体的分离和世界的图像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要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论思维,借助于诗与思方能使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古希腊意义上它们是同一的。海氏对现代艺术的批判乃是其艺术沉思的落脚点和归宿。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都是异化了的怪物,拯救技术和复兴艺术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彼此互相依存。海氏现代艺术论的最大问题不是审美乌托邦性,而是对现代艺术的误读。这种误读起源于他的哲学根基即基本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16.
通过把现代工程置于现代形而上学的轨迹来理解和把握其本质,可以发现现代工程的本质比现代技术的本质更接近海德格尔所谓的“集置”。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要超越作为“集置”的现代工程,只能从审美维度入手,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都重视艺术这种解蔽方式,但在现代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论成为信仰的时代,艺术是被排斥在边缘的。通过文本解读可以发现,在两位思想家的理论中都有政治解蔽,但海德格尔没有明确将政治把握为一种解蔽方式,马尔库塞沿袭马克思主义,将政治这种解蔽方式明确化了。近年来芬伯格技术设计思想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的推进,随着对现代工程之政治维度的再度重视,超越现代工程的可能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重新涌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产生的双重效应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批判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肤浅理解基础之上,他提出了自己对现代技术的理解: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是对人与世界的技术展示和构造。座架造成了世界的物化、齐一化、主客二元对立等多方面后果,要克服现代技术就必须抛弃控制论的思维,确立超越主客对立的生存论思维,从而展示出人与世界本质相通、天人一体的哲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世界是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理论,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现象学,提出了既内在于主体又超越于主体之外的"在之中"结构。我们只有在理清这四个来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入到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时代精神关系密切,互相成就,大学则是时代的理智良心。与两个世纪之前的乐观主义不同,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绝大多数思想家惯于以“黑暗”和“虚无主义”来界定当今时代精神的实质,而福柯则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现时代的特殊性。这些或悲观或客观的反思实际上表明西方巨大的精神危机已经为一个新时代做好了准备。时代精神危机的根源首先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观念已经固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民主本身是社会政治的机制,而不是教育和时代精神的理念,它对无原则平等的诉求忽视了个体差异,以数量取代质量从而抹平了时代精神的高贵性。这种“多数原则”只能走向价值中立的技术化,忽视品质的现代教育变成了流水线加工厂,技术而非德性成了新的信仰,最终导致“无思”甚至教育、历史、哲学的“死亡”。当今教育思想批判无意于“抹黑”时代,也不卖弄廉价的悲情,而应面对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找到恰当的出路,让新的可能性开始呈现出来,毕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世界性范围内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