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实现幸福价值的维度研究是关于幸福功能的深层次探讨。幸福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幸福价值包括三个维度:幸福感受、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幸福感受是最直接、最接近表达幸福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视为第一层级维度;幸福品质是个人需要与满足相对平衡在认知和态度上的显现,视为第二层级维度;幸福能力是亚里士多德眼中人之性的达成,是马克思眼中人的全面发展,这可谓幸福维度的最高层次。道德教育正是在"幸福感"、"幸福观"及"幸福能力"的统一中彰显幸福价值。  相似文献   

2.
劳动之于幸福的重要价值在于劳动为人的幸福提供物质基础、丰富幸福的精神感受、拓展幸福维度、确证幸福实现方式。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与幸福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从相互分离、相互对立逐渐走向相互促进的过程。新时代劳动幸福的成立,在于新时代消除了人的依赖性,建立了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为劳动幸福奠定了社会条件;弱化了物的依赖性而强调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使劳动成果真正成为通向幸福的物质条件;倡导劳动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等理念,赋予劳动以崇高、神圣、奉献等精神价值,使自由自觉的劳动贡献成为社会认可的幸福要素;倡导“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劳动的局限,使劳动幸福有了全面发展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自由幸福是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追求自由幸福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使命就是保障每一个个人追求和实现自由幸福。法治的自由价值和幸福价值高度关联融合。自由是幸福的前提,幸福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幸福是最高位阶的价值,意味着人生存和发展的完满;法治则是实现普遍自由和幸福的首选方式。资本主义使追求自由幸福合法化,却因其“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而制约着自由幸福的普遍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聚焦自由幸福这一根本价值,既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护航,也促进“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为实现普遍自由幸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个体内在的主观体验,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获取幸福的途径也不相同。个体自尊的实现过程是获得幸福体验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通过自我努力与成长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社会价值的体认过程中,完成自我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作为自我人格中核心要素的自尊,则在更根本的深层决定着个体的幸福状态。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幸福概念、幸福价值和幸福本性中可知:幸福,就其形式、样态来说,它是主观的,是主观的心理体验;就其内容、内在本性来说,它是重大需求的满足,是存在发展的完满,因而是客观的,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本性。所以,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是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虚幻幸福与真实幸福的统一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为指导,初步探讨了爱尔维修人生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理论体系。作者认为,爱尔维修人生哲学思想有三大基本特征:(1)以“自爱”为核心的利己主义;(2)以,“利益”为动力的价值取向;(3)以“幸福”为归宿的目的追求:“自爱-利益-幸福”是其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幸福要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制度发展各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并考虑到社会各层级人的理想与追求。对社会幸福标准的提升,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而对社会幸福的态度,则折射出社会文明程度和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诉求。和谐社会的幸福度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基于个人体验与社会评价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民社会阶层与幸福感问题,通过分析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有序响应Logit模型估计,实证检验了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研究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存在幸福效应,社会阶层定位越高的农民,其幸福感越强;进一步区域比较发现,此幸福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显著;而户籍比较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低于城镇居民;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较10年前有所增强,且农民对社会阶层定位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据此提出,民生建设中重视农民的发展诉求和精神需求,融通农民社会阶层上升的渠道,从而提高农民幸福感,保障农民公平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考试题】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相似文献   

10.
幸福哲学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哲学以幸福学为其理论前提,它与传统的从哲学角度看幸福问题的"幸福的哲学"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幸福哲学"与"幸福的哲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是辩证的统一,个人幸福的获得既靠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同时也靠其生存环境与社会制度;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是幸福的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1.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禅佛教的幸福论包含四个方面:顺生、适意、无执、中观。所谓顺生,就是接受并且顺应我们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有限性,幸福的实现就在每个个体的有限性存在之中。适意指的是个体幸福的独特性,强调每种生命类型都可以体现与实现幸福。然而,无论顺生或者适意都不能涵盖个体追求幸福的全部内容,真正的或完满的幸福还包括无执与中观。无执的幸福要求彻底泯消一切差别,包括泯消个体我的“有执”,这其实是一种超越了世间的有执幸福才能体验到的幸福。但对于庄子和禅佛教来说,最高义的或胜谛义的“幸福”是中观的幸福,这是一种既包括有执的世间幸福,又包括无执的出世间的幸福的幸福。而这才可以称得上完满意义上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福利解析     
福利是人的幸福利益,福利涵义中的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或愉悦。从基本涵义上讲,“福利”与“幸福”是同义语,与“利益”亦是同义语,我们对幸福和利益基本涵义的阐释,也就是对福利基本涵义的阐释;在基本内涵和本质上,福利与利益及幸福具有同一性,福利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认识和把握福利的本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指导和影响社会的福利制度。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福利的主要功能包括;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结成,增强和调节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愉悦感、稳定感、安全感的满足程度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而公平正义有助于利益合理分配,提升人民的愉悦感;有助于增进政府的信任度,加强人民的稳定感;有助于社会良性运行,确保人民的安全感。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公平正义对人民幸福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分配制度体系,使公平正义具有制度保障;第二,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使公平正义的具体制度能顺畅运行;第三,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水平,使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能更有效地落实。  相似文献   

15.
幸福度与佛教信仰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佛教徒的幸福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170名宁德地区城乡佛教信徒进行调查。结果:(1)佛教与幸福度有0.294的非常显著的相关。年龄与幸福度有0.211的显著相关。(2)佛教信仰可预测幸福度12%的变异量。标准化回归方式:幸福度=0.346×佛教信仰。(3)不同年龄阶段佛教徒的幸福度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佛教信仰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系统观点看 ,幸福由人的主观心理体验和重大人生目的之实现的客观本性构成。前者是幸福的浅层结构 ,后者是幸福的深层结构。一个人必须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幸福 ,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幸福的实现是涌现的结果 ,是才、力、“命”、德、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7.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追求     
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为何要追求?为了欲望的满足。之所以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幸福。但追求是有条件的,因为不同人们的追求之间会发生冲突。真正的幸福是内在与外在、精神与肉体之满足的统一,否则幸福便有缺憾。幸福并不排斥痛苦,反之痛苦的克服便是幸福。有两类追求:创造性的追求和消费性追求,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最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只有在创造性追求中才会有永久的幸福,也才有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唯有精神具有永久价值;而且,只有创造性的追求才能够不仅使自己得到幸福,而且也使别人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9.
幸福科学是一门有关人类幸福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横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这门科学研究如何帮助人们有效支配自身及外部的资源、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实现幸福,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与幸福有关的知觉和情绪体验、影响幸福的因素以及获得幸福的技能等。幸福科学的实证研究已经在幸福的神经机制、测量,幸福与情绪、金钱、亲密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幸福对于个体健康、创造性和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促进作用都彰显出当前研究幸福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发展目标。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为着预定目标、人生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以及实现预定目标、人生理想时感到满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体验。幸福指数即用于测度和评价人们幸福感强弱的综合指标体系,是人们主观感受见之于客观数据的反映。国民幸福与幸福指数关系密切且复杂,既非正相关,也非负相关。纯粹以幸福指数提升与否作为评判国民幸福的标准和依据,亦不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