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雅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46-49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2.
经典《红楼梦》与《红楼梦》的经典化,是通过基础性平台建设、专门性研究以及现代性传播来实现的,它既涉及原著的作者、最初的评者,也涉及广泛的读者和传播者以及专门的研究者.《红楼梦》的经典性是通过该著在后世的广泛阅读和传播、不断深入研究和反思的过程得以证明,而不断证明其经典性的过程,也就是其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红楼梦》及其研... 相似文献
3.
张翔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68-70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京船"运载<红楼梦>由长崎港进入日本,自此<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东瀛日本的生涯.在这两个多世纪间,<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如何?日本学者文人如何受容<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著作?日本红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文章就明治前后、大正、昭和时期<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并对<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沈治钧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44-51
钱鍾书不专治红学,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却谈言微中,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决不随声附和,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鍾书先生去世未久,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5.
沈治钧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钱锺书不专治红学 ,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 ,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 ,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 ,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 ,我们可以看出 ,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 ,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 ,却谈言微中 ,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 ,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独立思考 ,决不随声附和 ,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 ,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 ,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锺书先生去世未久 ,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6.
薛海燕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1-4
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邀请了冯其庸、李希凡、王蒙等著名红学家来校讲学,举办了“《红楼梦》活动周”。李希凡先生五十年前就曾提出《红楼梦》中有“初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王蒙先生著名的《红楼启示录》等论著也曾深入探讨《红楼梦》思想艺术的启示意义,而冯其庸先生也很重视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他的近作《论〈红楼梦〉思想》也已产生强烈反响。共同的兴趣和不尽相同的观点,促使三位名家就如何评价《红楼梦》的思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7.
苗怀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2-99
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间,《红楼梦》研究专著的数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增长,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著中所占比例也相当高,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增长,既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与学术自身的生态有关。但就红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而言,并没有出现质量明显提升的态势。这一时期有一些新版本、新史料的发现,相关目录索引的编制、作品及资料的整理等取得不少成果,同时在版本研究、海外传播接受、整本书阅读、红学史的研究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其间出版的赏析品鉴类书籍良莠不齐,“红学民科”类读物也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陈维昭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27-33
《红楼梦》具有丰富的现代性 ,红学史描述应该关注各种研究现象的文化依据 ,揭示各种问题的学术传统、学理依据与各种流变形态 ;并对《红楼梦》的意义阐释、作者问题、版本问题等研究史各自的阶段性和主要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李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20-24
《红楼梦》叙事思维里存有许多戏曲艺术因子。这一点可以从整体艺术架构、上场下场、人事离合、虚拟场景、丑角艺术等方面看出。本文拟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古典戏曲艺术对《红楼梦》叙事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梅雯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中国传统文学语境和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学语境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此出发加以考察,则《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创作手法长期以来存在被误读情况。因此,从知识范型的角度入手,对这些问题重作考察,不但有助于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而且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小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16-19
《红楼梦》原著中有大量的典故,有些出现在对话中,有些出现在叙述中,还有些出现在诗词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英译本中,对典故的处理独具匠心,分别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直译、意译等方法。比较三种方法,以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保证理解无困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直译无注释只适用于一部分典故的翻译,而意译则相对损失了较多一些信息,不能充分体现原作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在《红楼梦》复杂的情节发展线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众女儿的悲剧,贾府衰亡的悲剧中,王熙凤都是一个起着关联作用的核心人物。研究王熙凤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不仅能使我们看到《红楼梦》结构的复杂性和曹雪芹的艺术创新,而且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3.
王小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97-102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名著 ,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难得的小说精品。将这样一部巅峰之作译成英文 ,困难之大可想而知。然而 ,令人欣喜的是 ,我们已有了《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 ,其翻译风格各有千秋 ,瑕瑜互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若干译例分析 ,从表示概念的专有名词翻译、语言质朴自然、简洁精美、准确生动等方面 ,探讨了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罗青青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梦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红楼梦》中也有较多的梦境描写,主要有生者之梦和
逝者之梦。《红楼梦》中托梦情节数量虽少,却有着深刻的文本内涵。用托梦来建构故事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预示封
建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等人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从而向读者传达出其虚无空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梁书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109-111,126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宪益、霍克思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的对比可知,杨译主要采用直译,以保留原作的风貌,而霍译多采用意译,尽量以英美文化中能够接受的习惯和说法来代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丁玥彤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2):62-64
刘姥姥和桑丘是来自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物,但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又有着许多的相似点,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农民的自私狭隘,同时也表现出了农民所固有的善良品性。透过他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面,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贫富差距,看到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上层贵族的穷奢极欲。 相似文献
17.
王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9-63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8.
吴象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54-5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对作品的外貌描写分析可以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尽管相学是一种没有科学道理的预测体系,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相学流行,他受此影响并运用外貌描写来暗寓人物命运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如果成立,将是对<红楼梦>预示手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Tian Defang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王旭烽是一个持守人文关怀的作家。90年代,王旭烽的小说创作场由前期的"迷江"转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杭州。在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和"西湖十景"系列中篇小说里,作家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文字功底得到了充分展现,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王旭烽在对现实的质疑和对传统的回顾审视的创作观念指引下,积极吸收传统文学养料,探索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创作道路。在民族化创作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古典小说对其影响深刻,尤其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对其影响深厚。 相似文献
20.
析《红楼梦》的宿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三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91-96
分析了作品宿命结构的表现及其功能。认为这一宿命结构由两大要素构成,一个是顽石经历,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主要起引导作品的情节和中心人物宝玉归宿的作用;另一个是神秘谶言,它时时进入作品的写实层面,不仅决定着贾府的青年女子,特别是贾府中那些美丽的少女少妇们无一例外走向悲惨的结局,而且也决定着贾府两大家庭的没落命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