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法上的公众人物理论旨在解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公众人物理论的形成是与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公众人物理论也并非解决权利冲突的惟一途径。在我国,采用确认之诉的方法,要比公众人物理论更适宜国情。  相似文献   

2.
新闻自由是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许多新闻官司实际上是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名誉权的冲突。名誉权和新闻自由均是公民重要的权利或自由,都不可缺少,两者存有一致、协调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矛盾之处,衡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全面地保障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是一个已经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言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但由于网络言论的特殊性,容易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需要重新考量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在理论阐释方面,应严格区分互联网上的一般自由言论与有害言论,最大限度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在实际操作层面,应注重滥用言论自由时相应责任追究制度的构建,明确相关部门主体的监管义务,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利用现代技术对禁止性言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4.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最易引发公众的知情权、隐私权、名誉权、言论自由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采访权之间的冲突,因此需要媒体的公信力制衡和道德的非强制性约束。  相似文献   

5.
网络言论在现实政治环境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双重催化作用下,已成为重要的政治参与力量,并在我国迅速崛起.一时间,人们乐观地认为网络言论自由在打破传统政治束缚,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虽然网络言论表达方式与传统言论表达方式相比存在诸多优势,但当前网络空间内无责漫谈的话语形态不仅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同时也给现实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理性、全面认知网络言论自由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合理规制,引导其在完善的制度框架和开明的政治氛围下发展进步,对于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政治生态,推进网络民主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原则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断加大政府奖助学金发放力度。在现行资助模式下,贫困生资助工作由政府牵头、社会参与、高校认定,其中难免会出现多方利益冲突的状况,因此处理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多方关系是真正落实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发布、传播以及推动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微博中评论的内容尤为关键,它们可以推动热点事件的发展。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是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本文选取"玉林狗肉节"的微博评论作为案例,运用ROSTCM软件和文本分析法,采用"词—句—内容—策略"的研究脉络,梳理出情感冲突的内容和策略,发现了基于共识解决情感冲突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社会生活中针对言论权的名誉侵权之诉时有发生。言论权和名誉权是两种性质相异的权利。两种权利冲突在法律上表现为言论权在界限上的模糊性,以及缺少解决冲突的判断标准,其根源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需要在法律上通过对言论权的界限加以确定,并确立合理的冲突解决规则,为二者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争议在美国主要呈现为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权与政府的法律规制之间的平衡问题。1968年的金斯伯格案、1978年的FCC诉太平洋基金会案和1989年的赛博通信公司诉FCC案即是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宪法规则和合宪性审查标准,其中尤其突出了言论传播媒介的特点对于法律分析的重要性。网络时代的言论表达因表达者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言论传播渠道的多元扩展、言论道义责任的弱化等特征,使得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的网络言论自由权有着不同于传统言论权利的素质。在最新近的雷诺案中,美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法保护方式基本成型,言论自由的保护仍被认为是首要的,网络言论的技术特点必须被纳入到经典的权利分析的模型中,用以决定宪法所容许的政府规制的合理程度。网络言论自由在美国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议题,而始终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法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言论自由权作为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通过一种新兴的、特殊的载体——网络,得到普遍存在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便捷性、广泛性、匿名性的特点。开放便捷的网络平台,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使得言论自由权的实现成为可能;但保护的缺失和限制的缺位诱发了网络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的滥用。我国在立法上,对于如何规范网络言论自由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在程序和实体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修正。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公民权利的保障水平将大大提高,公民的隐私权将更好的得到保护,这是民主制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在对隐私权的保护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在传统文化方面上,我们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重视,社会上存在反隐私的倾向,还有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和通讯信息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人肉搜索),此外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对隐私权的保护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从隐私权概念出发,结合现实中存在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保护存在的冲突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协调,建立直接保障的方式来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以来,针对究竟是以国家作为价值还是以文化作为价值,是以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价值还是以特殊性作为价值,是以工具性作为价值还是以内在超越性作为价值等问题,康有为、梁启超、鲁迅、梁漱溟、蔡元培以及美国学者列文森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历史或者价值的选择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传统与西方文化以及面对民族或者国家命运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公众舆论的监察与分析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话语权。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类和筛选,辅以数据来计算热点新闻、预测趋势和反馈意见,人人都可参与,深得网民认同。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和普及,使得用户在言论自由及情绪表达上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渠道。在法律制度的严谨框架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探讨言论自由与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的背后是隐私权与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冲突,对于二者的调和与平衡,应把握冲突的根源,而这一冲突的根源就在于隐私权文化的缺失以及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周。因而,对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平衡,应侧重于健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特别是应当弥补宪法保护的缺失。在不得不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的情况下,应当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国情,并且对于言论管制的立法必须符合明确性原则,在最低程度范围内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普及,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个人信息知情权作为司法上的权利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网络用户在行使个人信息知情权的同时对隐私权的保护产生威胁。做到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知情权和隐私权的良好协调,才能进一步促进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共同发展,同时有利于网络环境的良性构建。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分析,指出二者的冲突所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二者协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伦理语用学为视角,从语用预设入手,选取新浪微博为语料收集平台,采用案例分析法呈现律师微博伦理冲突情境下语用预设的参与方式及其与伦理的互动关系.在律师可能遭遇的三种典型伦理冲突中,语用预设均可能作为表达载体参与伦理主张的建构,具体表现为隐性伦理主张通过语用预设得以传达,并与显性伦理主张共同作用,完成相悖伦理主张间的调和,进而实现平衡伦理冲突的目的,为语用预设研究提供新导向,有助于推进语用学传统议题的伦理语用学探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成为公民实施监督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有效打击腐败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如网络反腐中的言论自由权与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之间极易产生冲突。如何平衡和协调好网络反腐和官员隐私权之间的关系,保护因网络反腐而受到侵害的官员隐私权权益,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网络反腐与官员隐私权的协调保护,应坚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并从限制官员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增强公民对官员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等路径保护官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8.
5.26飙车案展示了微博作为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框架之争的特征:当深圳警方戮力建构非顶包框架时,媒体将事件纳入质疑框架抑或车祸框架,而网民则建构了警方不正义、背景不寻常和权利不平等等对抗性解读框架,认同警方、挞伐大众心理、质疑受害者家属等优先性解读框架以及游移两者之间的协商性解读框架。正是这种框架之争过程使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传播法研究的关注点是现有法律框架下的网络侵权问题。其中网络著作权侵权研究是最大亮点,另外主要涉及网络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侵权的研究,以及与此有关的侵权责任分析和立法建议等。2006年初,因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网络侵权纠纷成为热点话题,使得网络侵权进入了普通公众的视野。网络传播侵权无法得到有效规避折射的是网络法制的困境。从更深的层次看,它体现的是自由与控制、共享与利益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三、四任总统杰斐逊积极倡导言论自由,直接参与了《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的起草拟定工作,一直被新闻学界认定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基于此,从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自由主义思想的体现,自由主义思想的摇摆,以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几个层面来还原一个集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的杰斐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