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通过主人公聂致远从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担任高校教师20余年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矛盾,探究了活着以及活着之外的人生意义。小说既是对物化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拷问,也是对物化世界的批判反抗。  相似文献   

2.
小说《活着之上》将主人公的日常行为放置于三个主要的空间来呈现:鱼尾镇、大学和门头村,它们共同呈现着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变异。鱼尾镇,由对死亡的叙述来凸显活着的有限性,成为引领全篇的关键空间;大学,是小说的主要表现空间,多方面表现了世俗化生存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全方位渗透;门头村,则是小说精神指向的意义空间。三个空间在小说中相互交织,真实还原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同时更深化了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阎真《活着之上》因为对中国大学与社会生存失范状态的峻切书写,成为2015年当代文学界热门话题。从基因同异创化论与文学生存论视角,对《活着之上》所写的主题与人物作出分析,指出中国人近代以来面临新的历史境遇与资源竞争对象,竞争激化,造成了生存失范的文化历史境况。聂致远、蒙天舒等不仅是中国大学教师生存困境的体现者,更是整个中国当代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对于他们的叙述、虚构凸显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生存真实。  相似文献   

4.
《活着》作为余华转型之后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作者本着“内心的需要”和寻找真理的情与理,由书写自我的创作时代转向书写民族的创作时代的转变,因而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本文从小说的构思与内蕴等角度论述《活着》所包藏的传统的对立统一与发展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分析了作品所体现的民间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5.
作家老藤的《北地》《北爱》《北障》是以东北为创作背景的三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随着东北文艺复兴的提出,老藤作品愈加引起学界的关注。他的“三北”系列小说将现实映入文本,揭示了个体在时代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藤也为读者再现了东北的发展历史,他的小说是对东北当代社会现实的观照,是东北现实主义创作之典范。老藤的小说通过地缘美学密码为山林文化立传,具有独特的东北地域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6.
阎真长篇新作《活着之上》的叙事艺术颇具特色,其通过对比性、内向性的文本叙事来表现人物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这样既保证了小说的客观真实性,又赋予其独特的审美艺术性,让作品具备了双重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道统"和"文统"理念的借鉴和吸收,《活着之上》成功构筑起小说内部的"新道统"。在这一"新道统"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坐标中,"反功利"和"安贫乐道"的传统思想起着重要作用,二者交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尝试着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作出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8.
柳青《创业史》 的现实主义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业合作化的绝对肯定与歌颂,一是根据阶级属性进行人物塑造。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是对现实的真实表现让位给了作家秉持的观念。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之一。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当现实与作家的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应让现实屈从观念,而应按现实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坛上,"活着"成为世俗化浪潮中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主题。作家们对这一主题的书写体现出他们对底层的理解、对"国民性"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有作家以对于"成功"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超越"活着"的活法的探询,而关于成功以后的悲剧的揭示则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此外,还有一批作家在世俗化浪潮中执着于生存意义的追问、生存"底线"的思考,对超越"活着"的可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与"活着"的主题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关系。由此可见,当代文学在叩问生命的意义、帮助当代人"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模影零篇》典型地体现了林徽因文学创作的个性,即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紧密结合,表达了现代主义层面的个体孤独与生存窘境,现实主义层面的社会批判与生命抗争,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意识,彰显了作者的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原因,现代作家往往在个体精神与现实存在之间纠葛冲突,而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恰到好处地将之完美融合,在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之间,显示了其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书写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是文学的基础,在文学书写中引入历史维度,这是优秀文学的成功之道.但是,历史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不妨碍文学虚构的展开.只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诗性关怀,才真正抵达了艺术的真实.小说《血色黄昏》的成功正在于其对历史真实记录之外另有一份温情的关怀.反过来,肆意虚构而不理会历史真实,导致了小说《愤怒》的创作失败.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朱文的小说很好地处理了两者间的平衡,并在对现实的书写中引入了精神的向度.总而言之,三个小说个案都向我们显示:历史记忆让人们走近生活,文学书写历史,寄托了一份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的《母亲》与余华的《活着》在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虽存有个体差异,但皆具有"苦难家运的深沉描摹,顽强民族的生存史诗"的特点,而它们的成功皆"因中国之情,立小说之体;即小说之体,成畅销之势"。  相似文献   

13.
曾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的创作越来越注重人物和叙事。《活着》是他创作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继续保持了他对生存的肯定与温情。虽然余华尽量要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创造纯民间的场景,但从作品的事件描述上读者依然清晰地阅读出了那些时代因素。这是越中小镇城市贫民的生存状况。主人公许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前后,出现在文坛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以强烈的关怀现实的姿态,反映了改革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和农村基层干部及人们艰难困顿的生存状态,反拨了先锋派小说对现实的疏离,拓宽了90年代文学的题材领域,然而在对现实的体验、理解与把握上,作家所持的却是有违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我与地坛》中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通过为自己活着、为别人活着和超越一般意义上生与死的参透人生的为活着而活着的三种人生境界的叙述,表达了史铁生对于人生、对于精神、对于生存的哲学、宗教层面上的思考与观照,完成了他对上述问题的神性书写。  相似文献   

16.
《高兴》与“贾平凹个体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的小说《高兴》,从史学格局看,显示了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推进的可持续性。这一贾氏特有的书写方式,称其为“贾平凹个体文学史”,有着这样四个层面的特质:时代跟进,直逼现实的史学意味;关注底层,忧患民生的感情投向;以小说形式,继续完成与政治的对话;农民人权问题的演绎与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兴》诠释着作为作家的贾平凹是不断营造史学格局的鲜活的文学史者。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蟠虺》是刘醒龙在小说创作领域中的又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开拓,小说以青铜器为题材,以现代都市知识分子为主体,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大胆整合推理、悬疑、奇幻、盗墓等因子,是继《圣天门口》和《天行者》之后的又一力作,表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作家面对新媒体时代对长篇小说生存及创作做出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爱欲表达即是承载于两性关系之上的呼唤与呼应的探寻过程.迟子建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爱欲主题的书写,此类书写一方面展现为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的表现与探索,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人性本能、爱欲良知的深层拷问.迟子建创作中充满着的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和对现实与残酷的温情表达也体现了她对爱欲本能的看重.作家认为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社会中,扭曲的灵魂唯有在两性之间的互相寻找中才能被人之本能唤醒和拯救.  相似文献   

20.
陈彦长篇小说《喜剧》立足于贺氏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艺术人生之路展开叙述,对消费时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命运以及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探寻。围绕两代人对喜剧艺术的不同体认,小说表达了对喜剧艺术本质的思考及对当代审美庸俗化现象的批判。小说中一系列悲喜交织的人物命运,展现了作家对艺术与人生的辩证思考以及人性复杂性的审视。在美学风格层面,《喜剧》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细节的真实与对小人物的关注是其两个面向,对小人物人性光芒的书写既体现了传统戏剧精神对陈彦小说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彰显出作家对民族恒常价值的守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