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落雪中》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加勒比海裔黑人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文化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小说不仅再现了黑人移民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流散族群如何才能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小说中黑人移民及其后代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文化上的无归属感,揭示黑人移民只有通过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成功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4.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5.
《寡妇赞歌》是葆拉·马歇尔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自传型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加勒比裔移民后代的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文化选择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艾维丢失文化身份的原因和寻找文化身份的过程,指出只有尊重过去,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传统仪式,才能成功建构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7.
"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主题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始终弘扬着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以一位黑人青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为中心,追踪他寻求身份感和家族历史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形象地展示了“飞翔”——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中,黑人女性发出了主体构建的欲望之声。小说展示了以维奥莱特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如何对抗男权话语压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契合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主体身份构建的观点:由女性欲望中的暴力因素驱动,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实现。莫里森关于黑人女性的身份书写冲破了白人和黑人男性为其界定的范式,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9.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神话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神话构建小说人物、事件及主题,揭示美国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弱势文化的侵蚀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的迷失——对白人价值标准的内化和对黑人身份的放弃,引发对美国黑人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11.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六月庆典》在我国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该小说在其表现主题、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上都堪称经典,可以说是对作者第一部著名小说《无形人》的超越。在此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出发,追踪主人公桑瑞德(儿时布里斯)的人生之路以及黑人牧师希克曼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对《六月庆典》的身份寻求主题进行深入解读并挖掘作者对黑人命运和黑人文化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美国社会历史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埃瓦雷斯托的小说《拉拉》的主人公是典型的英国黑人移民二代,她因为想象的白皮肤丧失和丧失的代际传递的双重原因而陷入种族忧郁症的状态。忧郁症对爱的客体的执着和维护促使她踏上非洲的寻根之旅,并且通过旅途产生多元文化的顿悟,进而完成身份和归属的构建。而拉拉发掘的家族历史更与英国黑人种族历史相契合,她的种族忧郁症也是英国黑人种族忧郁症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在历史上经历的文化剥夺和白人文化同化的危险,加上白人的选择性遗忘与黑人的选择性失忆,黑人的文化记忆遭遇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危机。针对这种境况,莫里森在小说中矢志不移地建构黑人文化记忆,她的努力体现在其文本的三种功能当中,即文本的记忆媒介功能、见证功能和唤起艺术感染力的功能,这对黑人族裔身份认同及黑人文化与黑人历史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探讨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根源,提出在后现代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认为白人强势文化冲击、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民族生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展示的悲剧表面上看只是以佩科拉为典型的诸多黑人放弃本位文化身份的悲剧,但事实上,在这一显性文本的背后还贯穿着另一个以佩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本真身份为核心的潜文本。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平行发展,但在高潮部分又发生交叉。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更深化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内涵:在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黑人无论是放弃还是恪守自己的本位文化身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荒诞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和行文风格,不仅将爵士乐的灵魂编织进了文字,而且还丰富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整个黑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文章拟以小说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重复、即兴创新、和声对位等爵士乐音乐元素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来探讨新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宠儿》中,托妮·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它们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和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本文从分析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内涵入手,揭示美国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文化的挤压和渗透,并且探讨黑人自由和身份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以来,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异文化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萦绕使非裔美国人面临着种族身份认同的困惑.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维系自己的身份成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眼望上苍>以独特的关怀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索,并以超前的视角憧憬了人类各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