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庚子西巡中西安成为"陪都",地位顿时凸显,陕甘总督和陕西巡抚因之更加重要.研究表明,庚子年陕甘总督由湘军大将魏光焘突然过渡到满人崧蕃的内情和影响颇不寻常.这既与魏光焘勤王不力不无关系,也是慈禧太后彼时更信任旗人的鲜明体现,还与复杂敏感的董福祥善后问题密切关联.与庚子年"惩处"董福祥问题已经较为清楚不同,辛丑回銮过程中的二次"惩董"问题尚扑朔迷离.崧蕃与曾经的西北大员、现任军机大臣荣禄和鹿传霖主张用怀柔之法,而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力主处死董福祥,各方都有过刀光剑影的秘密运作.庚子西巡期间陕甘总督的人事变动和董福祥问题的处理结果,预示着湘系式微、满回增强的权势转移和政情变化,正在陕甘地区悄然发生.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重臣的荣禄,以其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的所作所为而闻名于世。而在这两大历史事件之前,荣禄经历了近20年的宦海沉浮,其坎坷的官场生活使荣禄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慈禧当政的为官之道。荣禄在后半生中的表现与其早期经历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福禄是近代史上一个回族历史人物,他的大半身一直效忠于清王,但在后期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是一个爱国将领。他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有些历史人物:如抗击沙俄,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左宗棠、董福祥;死守平壤抵抗日军侵略的左宝贵等一样,有其反动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特别是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陷入危亡  相似文献   

4.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官至甘肃提督。同治元年(1862)以后,倡团练,举义旗,与回民军一道,往来陕甘十余州县,以花马池、靖边为根据地,牵制和抗击清军。1868年,西捻军在东线失利后,清政府腾出手来,调集各路大军集结陕北,对董福祥部进行大规模围剿。1869年2月5日,董福祥投降清军。作为先锋和向导,他随刘松山参予围剿和镇压了金积堡回民起义。接着,清政府又将屠刀指向了河州、西宁、肃州。本文仅就清军围剿河州、西宁、肃州回民起义期间的董福祥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5.
荣禄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荣禄的片奏、函电、文牍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荣禄在戊戌维新期间的变法思想和举措,以及政变后荣禄在北京主持枢垣,竭力消除政变造成的消极影响,维持大局,并继续主张为图强御侮而实行相应的改革,从而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荣禄看作反对变法的顽固守旧人物  相似文献   

6.
《儒将张俊》是一部乡土史学新著,涉及湘军和甘军平定西北叛乱诸问题,提供了不少新史料和新见解,但主导观点仍然沿袭着民国暨新中国以来的正统看法,认为左宗棠、刘锦堂、董福祥、张俊等平定陕甘回民起义有罪。其实有大量史实证明这种一向政治正确兼学术正确的正统观点有误,应该有所反思,因为它既不合历史的实际,也不合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7.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人,清末将领,官至甘肃提督。他由一个农民起义首领蜕变并被擢升为清廷武将大员,结局又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近代历史人物。其一生前后经历较为复杂,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罪过,也有收复新疆领地,抗击外国入侵的功绩。作为左宗棠西征部队的一支,他参加了1876年收复新疆北路之战,1877  相似文献   

8.
清季甘军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军是中国近代兴起于西北地区的一支闻名遐迩的地方军系 ,其影响在近代中国颇为深远 ,它的形成、发展和分化 ,与晚清中国社会的命运相联系。它是维持清王朝衰残统治的有力支柱。其盛衰历经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戊戌变法 ,直至庚子国变前 ,部队经增募、扩编 ,实力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庚子之役中 ,甘军奉命力抗敌军 ,实力大为削弱。事变结束后 ,清廷对甘军统将董福祥在罢其兵柄的同时 ,对其所部亦大加裁撤 ,甘军由此逐渐分化解体 ,成为叶赫那拉氏向列强忏悔祭坛上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甘军兴衰论略霍维洮清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在湘、淮系勇营到西式新军之间有一个低谷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是朵禄统帅的武卫军。但武卫军不是一支严密统一的军队,而是由5支队伍拼凑而成的。其中,具有特色的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和董福祥的甘军。新...  相似文献   

10.
赵孟頫(1254—1322),元代杰出的大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太祖第十世孙,浙江吴兴人。工书法,擅画,还通晓音乐,更长于文学诗词,其博学多才,在中国历史人物中是少见的。其流风遗韵,不只影响到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而且直到乾隆皇帝及清宫廷的不少书家,成为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上下五百多年,除了王羲之和颜真卿之外的第三个在中国书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家。他官至翰林学上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位居一品,推恩三代。有关他的生平、传记、书画艺术评论,历代各种书刊都有许多记述,但有关他任泰州尹的经历却不见史籍记载,历代泰州志书也无考证,只有《元史·列传·赵孟頫篇》记有  相似文献   

11.
东晋一代之纯臣陶侃,为了东晋王朝鞠躬尽瘁;面对荣禄宠幸,他功遂身退。他不仅战功卓著,才学也是不可小觑。陶侃喜欢诗文,行文如流,从他的仅存的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他为国尽忠、鞠躬尽瘁的高尚精神,体会到他的才德兼备和那份忠贞报国之情。陶侃的精神更加感染着曾孙陶渊明,激励着他寻求人生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甘肃连城土司鲁氏家族,是甘青土司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明清以来,世袭罔替,雄踞一方,活跃于西北历史舞台。其家族最著者为鲁鉴、鲁麟、鲁经祖孙三人,《明史》卷一百七十四有《鲁鉴传》,而其子鲁麟、孙鲁经皆以附见。鲁氏家族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曾受到沉重打击而一蹶不振,“图书法物,烬于兵燹。”清代末年,鲁土司十五世裔孙鲁纪勋重纂《鲁氏世谱》以授梓,其家藏《鲁氏家谱》(抄本)今仍见在,近年来,《明故荣禄大夫靖虜将军总兵都督鲁公(鉴)墓誌铭》的问世,这些都为研究鲁氏家族的历史提供了极宝贵的材料。今据《世谱》、《家  相似文献   

13.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人,官至甘肃提督。清同治初年,以反清抗暴起家,后降左宗棠参予镇压西北回民起义,1876年随左宗棠进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参加南疆平定阿古柏之战,1894年驻防北京;1898年,作为北洋三军之一(甘军)参予戊戌政变,1900年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曾加封太子少保衔,人们又称为“董宫保”。宁夏金积、固原、西安都建有“董府”。《清史稿》有传。本文仅对其起义前期的抗清及与回民军,捻军联合抗击清军的事迹作以较为详细的述评。  相似文献   

14.
:《重庆通史》在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上 ,坚持历史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的观点 ,注意发掘重庆历史的特殊性 ,摆脱地方史只是中国通史缩微版的窠臼 ;在研究的整体思路上 ,坚持厚今薄古的原则 ,在古代悠久而丰厚的历史积淀上 ,浓墨重彩地论述近代历史 ;在历史内容的选择和发掘上 ,努力改变通史只是政治斗争史的格局 ,注重发掘政治斗争背后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原因 ;在历史分期上 ,始终以社会性质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 ;在体例上 ,采用通史与专题相结合 ,诸体并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5,25(3):27-30
在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区别在于: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历史并在叙述上采用“史论体”,用因果分析法探讨“历史之性质”与“历史之精神”并在叙述上采用章节体;倡导科学的质疑法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中最重要的使用社会学理论和“章节体”,这可以说是现代史学诞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相比,当然温和,但他们并不排斥暴力斗争。本文试就这一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作一浅略的探讨。 一、改良派从事的暴力斗争及其特点 维新党人纳握兵柄的袁世凯入强学会。1898年9月,后党政变迹象日露。为防不测,维新党人奏请光绪帝召见、擢用袁世凯。谭嗣同还夜访袁,策反其先杀荣禄,然后率兵进京,围颐和园,护皇宫。未料袁告密,导致戊戌政变猝起,谭等六君子伏尸都门。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和“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是不同内涵的两种表述.前者在黑格尔那里,本体论和方法论高度统一,历史就是逻辑的实现,逻辑的就是历史的;后者在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本体论意义上承认历史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方法论意义上强调逻辑是历史的反映,历史对逻辑有先在性,历史的规律性展开便是逻辑的进程,这里,方法论、认识论与本体论都是统一的.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不应割裂逻辑与历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两次理论超越和逻辑转换:一是在历史本体论上实现了对黑格尔精神的世界历史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改造,二是在历史方法论上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说明,从而解决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内部的三个历史体论。  相似文献   

19.
在各个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在街区历史建筑的拆迁与保护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又集中在历史建筑的"原真"与"模仿"上.从长远看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应与一般的旧城改造区别开来,要与纯粹的旅游开发区别开来,也要与主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街区别开来,要充分考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保护与开发应使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张扬和突显,而不是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20.
"历史"和"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现当代批评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概念上看,历史是虚构,历史是方法,历史是当下,历史是建构。从叙事过程上看,历史叙事是情节编织和符号系统。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上看,历史与文学都是一种语言虚构,历史叙事对文学创作、文学效应对历史叙事具有双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