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网络空间,教师的主体性减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传统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在实践过程中常受制于诸多现实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足和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师生交往资质和建立合理的交往互动关系,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是对等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主体性困境.克服这一困境,需要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既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建构,充分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网络积极分子”,又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形成有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培育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构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占有式教育走向交往式教育,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它把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建立在人性的本质上,注重生活世界的回归,主体之间是整体和谐的共在。这就要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抽象化、概念化灌输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视域融合,探究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生活化路径,只有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为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服务,才能逐步引导受教育者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德友 《兰州学刊》2008,(4):192-195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个前沿课题。围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特征、实现模式以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培养,力图做到坚持与时俱进,建设科学的培养制度体系;更新培训内容,力求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加强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单一主体,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主体间性的转向,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对此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加之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作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对话式教学三个层面不断建构和拓宽路径。以期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具有主体间性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7.
贺金龙 《南方论刊》2011,(11):75-76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其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探索多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本质规定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创新 ,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建构的内在根据。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 ,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 ,由此又构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逻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自塑性、差异性等显著特征 ,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理念 ,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挖掘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引导,建立以交往为纽带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实现以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建构,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则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将政治思想、道德标准以及行为准则等纳入到教学的体系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并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思想道德原则同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转化的过程。文章在主体间性背景下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要求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承对话教育的理念、体验教育的理念和隐性教育的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则要借鉴传授关系互动理论,构建师生广泛交流的新媒体场景;借鉴零距离换乘理论,构建学生移情体验的新媒体平台;借鉴传播媒介理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借鉴"守门人"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12.
林国志 《理论界》2005,(3):144-14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从价值取向、主体与客体的定位、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上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活力,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搞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扩展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空间,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提高,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手段,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但也对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双主体性的活动,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将两个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厘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关键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客体的客体性的把握是否正确、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属性,对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但是传统的单纯强调主体性思维的灌输理念恰恰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易被人接受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灌输教育中引入主体间性的思想,强调通过师生之间的主体际交往,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从而加强师生的"视界融合",使灌输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居安 《社会科学家》2005,2(2):145-148
本文从结构层次、结构类型两个方面,解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并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基本要素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8.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拴 《江汉论坛》2008,1(4):68-7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术建构不应从某种原则、假设和逻辑推理出发,而应当基于经验事实.分析学科产生的特定政治环境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基本路径.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普遍制度安排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化学术努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政党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构建,网络拟态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时代产物.随着网络拟态环境在高校的广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众化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权威,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非主流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传播参与的自由性、交互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概率.通过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的"硬实力"、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兴利除弊,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硬件建设,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建立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增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