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說“晏子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晏子春秋”(或簡称“晏子”),是一部接近历史小說的散文作品。关于它的記載,最早見于司馬迁的“史記”。“史記”說: 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其書世多有之。(“史記”管晏列传”) “史記”沒有著明这部书的篇数,但我們可以知道,它在汉初时,已經广为流布了。稍后于司馬迁的刘向,曾对这部書作过一番整理,汰去重复的篇章,定著为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他說:  相似文献   

2.
试谈歇后语     
歇后語是汉語所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人民群众在語言实践中創造出来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它广泛地流传在民間口語中。由于它对語言的表达能起积极的作用,后来有些比較接近人民、熟悉人民語言的作家,就把它加工提炼,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来。宋代的《京本通俗小說》卷十二就有这样的句子:“不是来門楼下躲雨,却是猪羊走入屠宰家,一脚脚来寻死路。”明清白話小說兴起之后,文学作品中的民間口語越来越多。《红搂梦》、《水浒传》、《西游記》、《儒林外史》这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讀《欧阳海之歌》,跟讀中国古代小說和西欧小說的感受大不相同,自始至終都有一股强大的革命激情在胸中翻腾起伏。比解放初期讀《鋼鉄是怎样炼成的》还要激动,比前几年讀《紅岩》还要振奋。它激发你不能不思索:人的一生应該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 为什么欧阳海形象这样感动人呢?他的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是怎样造成  相似文献   

4.
一“撫今思昔”“摊陈出新”馬寅初先生的新著《我的經济理論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場》在1958年二月問世,三月間我在一家書店見到了。当我站在書櫃边把目錄涉獵一遍,再把其中作为引言的《此書各篇論文内在联系的說明》一文看过后,不禁大有所感。一是佩服馬老不老,不僅把俄文讀通了,并还讀了不少馬列主义的俄文原著及毛主席著作,奋勉前進,令人望塵莫及;但同時又感到,旧的学問知識,或資産階階的思想教育對于我们年事较大的高級知識分子,該是多么沉重的前進包袱。象馬先生这样孜孜不倦地奋勉兢進。从那篇“說明”中,仍旧充分地顯示出了他的老一套的观点和思想方法。他本来是要說明全書各篇的内在联系的,而結果却連表面的形式邏輯也沒有給我们指出来。  相似文献   

5.
“乱”是古代的一个音乐名詞,指較长乐曲中最后的、也往往是使用多种乐器合奏的一个段落。《詩经》里的乐歌具备“乱”段的一定很多,其中有几篇还可以从古文献里找到线索。一、《关雎》的“乱”《論語·泰伯篇》記載孔子的話說:“师摯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摯是魯国的太师(乐官),《关雎》是《詩经》第一篇的篇名。对于孔子这句话,有种种不同的解释,除了望文生训的一些說法之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甲)朱熹說:“乱,乐之卒章也。《史  相似文献   

6.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7.
《勇往直前》是一部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說。社会主义的大学,肩負着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把学生造就成为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科学知識的普通劳动者的任务。作为一部反映大学现实生活的作品,应該正确表现党的领导,教育青年一代自觉地走又紅又专的道路,努力把自己鍛炼成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材。然而,《勇往直前》并沒有反映出大学生們在党的領导下沿着紅专大道飞奔前进的沸騰景象。与此相反,它到处充斥着异性追逐、打打鬧閘、嘻嘻哈哈的空虛、庸俗生活的画面,掩盖了学校中的阶级矛盾,散布了大量的資产阶級思想的毒素,在青年讀者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必須对它进行严肃的批制。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的艺术巨构之一,它不仅画幅鮮明,真实地反映了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而且艺术形式完美,情节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发表以来,小說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一直在激蕩着世界讀者的心灵。早在二十世紀初期,托尔斯泰这部杰作就已被介紹到中国来了,它在我国讀者中流传很广,影响也大。“五四”运动以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一起,在中国进步讀者的心目中,差不多成了“叛逆女性”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前,馬建忠先生出版了他的著作“馬氏文通”。这本著作标志着汉語語法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它超越了“助字辨略”“經傅释詞”“古书疑义举例”等书的范圍,跳出了訓詁学的領域,使汉語語法学由附庸蔚为大國?拔耐ā钡睦芳壑等藗兪遣换峄骋傻?馬建忠先生的劳績人們也是不会忘記的。“文通”的第一点貢献是破除了“語文神祕論”。早先的讀书人沒有想到語言和文章里面有什么“法”,他們只从背誦、熟习中了介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創作《紅樓梦》,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乾隆甲戌(1754) 《脂硯斋重評石头記》第一回已說他“十年辛苦”,那么,由甲戌往上推算,他开始創作《紅楼梦》大約在壬戌、癸亥(1742—43)之际。甲戌是“重評”,假如从“初評”推算,时間可能还要早一些。《紅楼梦》沒有最后完成,曹雪芹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1763或1764)。他花了二十来年功夫,只給我們留下基本上整理定稿的《紅楼梦》前八十回。八十回以后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有关牡丹亭传奇的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湯显祖撰《牡丹亭》,前人多未詳其所本。近譚正璧先生在《传奇<牡丹亭>和話本<杜丽娘記>》一文中,會提出“《牡丹亭》也有蓝本,和其他三剧一样,它的本事內容也不是湯显祖的創作”的論点。并认为湯氏《牡丹亭题辞》中所謂的“传杜太守事者”,“乃是指另外有人写文章(也許是口头)传說杜太守的故事,决非湯氏自己在《牡丹亭》传奇中传杜太守的事,而且这传說必还产生在《牡丹亭》之先。……”譚先生在文中还提及孙楷第先生的《日本东京所見小說书目》。查孙先生《书目》卷六附录“通俗类书”中,曾著录:《燕居笔記》两种:一种是明季刊本(即何大掄本),在卷九下栏有《杜丽娘慕色还魂》一目;另一种是清  相似文献   

12.
一、氐族源流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氐人国,說它是“人面而魚身,无足”,事涉怪誕,这里不拟多谈。甲文有許多“羌”字,最要的一条是伐羌动員了万三千人,他們的族类狠不少,其根据地或拟为河內,那末,已散布于河南西部了,但族名之“氐”字却似沒有見过。詩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郑箋“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按上古以夷、狄分指东北两方外族,这說氐羌是夷狄,用专名来作通名,对族类研究沒有多大补助,只知是西方的族类而已。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鸞鳥”,晋孔晁注:“氐地之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氐矣”,(或本第一句作“氐地羌,羌不同”,意义不联  相似文献   

13.
平生爱讀詩,也爱讀画。苏东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画,观摩詰之画,画中有詩。”“詩是有声之画”,“画是无声之詩”。它們表现的艺术形式,虽各有不同,而在理論上有其息息相通之处。现在把个人的体会,簡略地写出来: (一)从来的画家描繪事物,都須通过精細的观察,才能摄取事物的精神状貌,表现为生动活潑的画图,光是从紙片上临摹,是沒有什么出息的。  相似文献   

14.
我們研究汉語历史語音学,常常碰到的,就是对过去音韻学家所安排的資料如何认识的問題。这些問題之所以发生,倒不完全在于他们所用的說明工具不很清楚,而有些地方事实上是在于我們考察得是否全面,是否能接触到他們原来的审音基础而不是专从外表形式去看。问題很多,我现在就談談《切韻》里面所謂“重紐”的問題。这个問題直到现在还相当令人困惑,还沒有好好解决,我現在就略談一下。本文的內容分三部分,首先是說明《切韻》重紐的性貭和分类的根据,其次是說明重紐的来源和分类的例証。最后則涉及过去等韵学上的一些有关的问題,然后对三等韵和重紐的拟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重紐”是指《广韻》(即《切韻》)某些三等韵中同是开口或同是合口有两套喉牙唇(喉音、舌根音、双唇音)声母的字。根据陈澧反切系联的原則,《切韻》同音字不分两切語,其两切語下字同类者則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重紐”的反切上字同属一类,它們中間的差別只能从韻母方面去寻求。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去年書市總結为“刮过三陣風”的話(奶酪接龍風、幾米繪本風、深度旅游風),那麽今年就恐怕要起蛋白質的威風了。不過,據說臺北人讀王文華不稀奇,而海岸这邊的讀者却嗜讀《蛋白質女孩》,個中原因是有某種“异國情調”在發酵。不過由此反觀臺灣的王文華現象,我倒也不覺得稀鬆平常到毫無值得深思處。臺北人見多識廣,但通體而言,對臺北的金迷紙醉其實也懷有某種“别處的想象”。  相似文献   

16.
英國卓越的現实主义諷刺作家約那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的代表作《格列弗游記》(Gulliver's Travels),是一幅淋漓尽致地描寫十八世紀英國社会的諷刺画。斯威夫特匠心独运的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巫师國和智馬國等滑稽怪誕的形象,几世紀來一直被列入英國文学和世界文学之林,为广大讀者傳誦着。《格列弗游記》的諷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和这部小說的思想內容、藝术結構和語言風格,有着千絲万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念論”的批判,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和理論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过去所有的資产阶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都設法歪曲或抹煞它。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以二、三百頁的篇幅不厌其煩地談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許多方面,但关于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論”的批判,却只写了几行,并沒有提及这个批判的真正意义,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記》中指責他說: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在其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中)破坏唯心主义基础这一点胆怯地避而不談。”  相似文献   

18.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冰心是創作上比较活跃的作家之一。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以来,她写了不少作品,包括短篇小說《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詩歌《繁星》、《春水》和散文《寄小讀者》等等。这些作品,絕大部分都分别收在1930年出版的小說、詩、散文三个集中。在当时,冰心是以风格清丽明快、情意委婉、語言优美、善于描写儿童、自然、大海和母爱出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拥有不少讀者,曾起过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