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哲学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哲学创新必然要求对创新进行哲学研究 ,形成创新哲学。创新哲学是哲学的新分支 ,是研究创新的一般现象 ,揭示创新的一般特征、本质和规律的应用哲学。  相似文献   

2.
宋宏 《江淮论坛》2011,(4):180-180
区域创新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有关省区创新系统的专门研究不多。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孔令刚、蒋晓岚两位研究人员的新著《区域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安徽特色的实证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对安徽区域创新特色,特别是对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及创新资源整合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无论人们对范式如何理解,目前已经公认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范式是需要改革的、是需要创新的。没有一流的研究管理,绝没有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是建立秩序、激活力量、提高效率的手段,管理创新是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保证、有力引导与重要突破口,管理创新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与长远性的问题,管理创新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必须充分肯定,但同时必须承认,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还没有有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种政府在管理上的滞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内哲学界普遍并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式、路径、生长点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缺乏问题意识正在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瓶颈,而如何面对现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更好地做到强化问题意识、有效面对现实,从而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还需在理论上澄清一个与创新有关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明确区分。陈德容先生在《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初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对前者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学研究”是直面现实的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史)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创新观念的生成过程是创新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相关研究先后经历了联想论、基线论、激活论、组合论等发展阶段。当前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创新认知法,关注的重心是观念生成过程中知识的可利用性和可提取性。聚焦具体的认知过程,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探究神经活动基础,是创新观念生成研究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7.
作为创新研究的新兴领域,企业社会创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基于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首先,探索性地界定和完善了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并提出其具备目标社会性、过程协同性、方式新颖性和创新一般性等特征;然后,运用要素组合的方式提炼了企业社会创新的10个子要素和5大核心要素,进而提出了判定企业社会创新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创新社会问题解决办法、变革企业发展方式、提升社会幸福水平;最后,通过理论溯源,探寻了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根植于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社会创新研究恰逢其时,未来应进一步加快推进该领域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公共行政的视角,对2000年以来国外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理念和手段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三个维度对地方政府创新进行了文献述评:一是地方政府创新内涵认识的标准化和深化;二是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理念的研究;三是关于地方政府创新手段的研究,并进而总结出对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思维创新》是一部有关创新问题研究的力作。《思维创新》抓住了创新的支点,找到了创新的源头,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对创新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阐述;在理论上实现了对创新方法论研究的突破,并在实践上提出了创新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组织创新风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组织创新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等特征,导致企业组织创新失败率很高。因此,迫切需要依据企业组织创新特征进行风险研究,为企业及时和准确地识别、防范和控制组织创新风险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目前,对常态的企业管理风险研究较多,而对复杂、动态的组织创新风险研究极少;基础理论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多,技术及应用层次的研究相对不足,可以说,企业组织创新风险还缺少系统、深层次的研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立数据库、开展人因风险研究、开发体现过程再造、博奕和自学习的组织创新模拟系统,以及采用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以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孙颖 《西部论坛》2012,(2):88-94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在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江苏省13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差异性,并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要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应打破空间约束,增强城市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和企业层面实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玉瑾  司春林 《河北学刊》2008,28(3):231-233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本文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出发,通过与欧美、日、韩创新模式的比较,深入分析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并从企业和政府等角度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的表现,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反思入手,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科交叉是创新型师资培养的关键。浙江大学通过学科交叉学习、交叉研究社团、交叉研究基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等,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学科交叉研究为核心的创新型师资培养体系,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科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科学创新可以从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研究中获得方法论的意义。作者认为,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创新理论是其本质特征;以超越社会现实为前提,重建对文化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其重要特征;以新技术为依托开发公共领域是其时代特征。社会科学创新的目标选择是:优化配置社会科学创新资源,提高社会科学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理顺创新主体的系统结构;建立适宜的创新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和国家把“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要务之一。创新人才既要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充满创新精神,同时还要能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服务型政府是基于公民本位、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理念,在民主秩序框架内依由法律和公民意志进行治理,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当今社会创新人才有三维生存空间,即自身空间、承载空间和社会空间,其开发有五重主体,即服务型政府、人才自身、教育机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创新人才开发是一个在三维空间和五重主体作用下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服务型政府具有主导作用,应该形成政府主导、自身优化、教育机构先行、人才市场搭桥、用人单位激励的系统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方永刚同志是激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他在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人格的感召力、环境的影响力、教育的说服力、理论的创新力给人以深刻思考,对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层次的标志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目前 ,在我国还存在诸多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这些阻碍因素 ,并就某些阻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 ,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这不仅需要高校方面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学生及教师团体的支持。从学校顶层设计,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学生夯实基础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明确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洞悉各环节对创新人才的影响,为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