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伊斯兰教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一方面,伊斯兰教在向人们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鼓励人们观察自然,探索自然,领悟其中的奥秘;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合理开发自然,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重构,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主要路径包括:认识理念的重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前提;生态文明行为观的建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关键;生态文明制度重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应在和谐观的指导下,在生态系统中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平等观与价值观,科学认识二者的关系,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崇拜”“敬畏”、近代的“征服”“统治”、当代的“友好”“和谐”,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我国如果不解决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将难以实现,因此要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建人与自然平衡,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保证。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现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时代要求,是重大理论创新,是顺党心、民心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古代有关和谐社会的论述,是今天建构和谐社会理论思想之源,是理论财富,要吸收借鉴。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科学有序与长期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应在和谐观的指导下,在生态系统中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平等观与价值观,科学认识二者的关系,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9.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内的"生态和谐"这一时代主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因为从"社会和谐"到"自然和谐"的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就此意义而言,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与自然资源要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及其价值走向.本文从生态哲学维度,就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逻辑梳理与文献述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直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文章指出,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法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严肃执法,维护环境的公平正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后盾力量。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中我国遇到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使我国各界深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要改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任务依然很重,因而,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西方哲学历史上和谐思想的演变,指出和谐发展是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趋势和属性,它包括数学的和谐、物理的和谐、生物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和谐是客观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和谐概念的新特点:在后现代哲学中,和谐的本质可以诉求于客观世界生存价值的多样性、生存价值趋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破坏的关系。但是人类现有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无偿掠夺的基础上的,结果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受破坏。要消除目前的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伟大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半自传体小说和代表作《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人物塑造的分析,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思想,试图透视作品的深刻主题人生无处不在的心理困境,复杂而又永恒的人类天性,受环境、教育、遗传等因素影响的人物个性等,进而传达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宽容,从而达到和谐的渴望与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