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现代性公民文化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对象的公民性,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构建在价值、形式、实践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公民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公民性,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构建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文化传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是由公民意识形成的特点、文化传统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中国文化传统既有优秀的,也有陈陋的,同时还具有长久性、复杂性、变化性、差异性等特点,它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中国文化传统对当代公民意识教育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和促进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多样化的全球文明进行对话等来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伴随着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而逐渐形成的,阿尔蒙德所指出的融合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公民文化正是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理想土壤。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二元对峙,而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应对了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虽然论战双方还没有一个输赢结果,但最终受益的是整个政治文化理论界,也为中国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教育思想必须以理性的自觉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化本开新。历经数千年积淀,中华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线并涵括其他学派思想精神的博大思想体系,其整体本位、以人为本、天人和谐等理念品质蕴藏着丰富的当代公民教育思想资源。厘清其中的公民精神教育因素,使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相对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时代融合,对于推动公民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古希腊到近现代时期,西方的公民概念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应的,西方公民教育由以培养城邦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发展到以培养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为目的的教育。我国应借鉴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经验,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建构中国自己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6.
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作为缺少公民意识的中国面临着建设公民文化的重任。虽然当前的公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却存在公民教育形式化、市民意识的缺失、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等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为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为当下公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两种危机,即人的社会行为危机和人的精神文化危机.社会行为危机可概括为“物性化”危机,精神文化危机则是人的自我反思与文化上的自省机制已经被物化意识锁定,因而在精神层次上处于麻木或简单跟从状态.这两种危机是中国公民廉洁教育的深层社会需求.马克思生活哲学及其生活教育观点为认识和克服这两种危机,同时也为公民廉洁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政治文化流变为线索,分析各时期政治文化同公民意识发展的关系,认为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路径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后发外生型"特征。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对公民意识进行自觉的理性建构,大力发展公民教育,为其生成和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公民政治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建构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化;网络的娱乐性淡化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网民的非理性表达突出;"数字鸿沟"的存在制约着网络时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利用网络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公民政治文化转型;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建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培养公民的政治理性;加速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差距,为公民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转型期城市公民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市场化、现代化、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公民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应为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核心 ,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 ,以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为载体 ,培养和塑造“四有”公民。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对策有 :丰富城市公民文化生活内容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性使其公民教育具有独特的方式,多元文化是其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含义,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来分析其公民教育的背景,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特点等,揭示其在发展过程中经验和优势,以此形成对我国当下的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4.
从臣民文化到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展望 2 1世纪 ,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5.
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天人感应"的文化内核之中。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与政治文化、吉祥文化以及物质符号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文化是现代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底蕴,也是社会发展的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一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一国崛起的无形动力。以此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和平崛起,可以发现:中国公民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性变量,从这意义上讲中国的和平崛起实质是中国公民文化的张力,它影响着中国和平崛起之动力、方式、路径、速率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保护,是文化安全的手段,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对加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培养公民的民族情感,树立公民的文化信仰、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民文化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匹配的文化模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条件建构公民文化。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形势下,公民文化才开始真正建构。公民文化主要内涵是民主精神、宽容态度、协商手段和规范程序。公民文化的建构对于解决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诸多问题有指导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中国公民文化研究的历史,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公民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的公民文化应该以权利为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