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一向以“音乐和诗歌的民族”著称。河套地区就有这样一句蒙古族谚语:“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蒙古族民歌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广泛,音乐色彩丰富、调式多样、旋律独特,反映了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面貌。 民歌是人民生活最真实、最准确、最具体、最生动的写照,反映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它比历史学家编撰的历史书更具体;比文学家撰写的小说更真实。因此,我们分析民歌不能不从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其与人民生  相似文献   

2.
巴渝古代民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人民在很早就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通俗民歌"下里巴人"和"竹枝词",起源于农事的民歌演唱"薅草锣鼓",也在汉代就已定型。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民歌质朴清新、通俗流畅、含思宛转,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变异,它们曾是巴渝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巴渝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3.
土族传统民歌 ,表现了比较早期的民族艺术趣味和风格。其语言通俗 ,比喻形象 ,曲调多以衬词、衬句而取名 ,演唱高亢嘹亮 ,悠扬悦耳 ,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土族传统民歌具有丰富的内容 ,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民间诗歌在土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深刻地反映了土族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4.
炎陵民歌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具体可以分为“革命民歌”“劳动民歌”“风俗民歌”“苦难民歌”“爱情民歌”和“处世民歌”6类。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歌歌词,呈现出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爱憎分明的审美特点。炎陵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呈现的审美特点,是我们了解炎陵历史、社会和生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变化,普米族过去的一些穿戴方式如今不再盛行,但仍保留着许多自己传统的穿着习俗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民歌由于其创作主体、传播和接受方式的特点,结构一般比较简单.数字在不少苏州民歌中担负着使结构简单化的重要功能.从按照序数词排列的基数词、作为时间顺序的序数词、作为某部分符号的序数词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民歌中的数字在结构篇章、串联内容中所起的作用.数字结构是民歌常见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也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在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计有29,657人。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各地还有自称为Phzo m或tsho mi的,这是同一名称不同方音的变读。  相似文献   

8.
普米族的“汗归”,相当于汉族中的和尚;汗归文,亦可以叫做“汗归的专用文字”,实际上,它是由33个字母组成的藏文。 据考证,它的创制时间是在公元7世纪前,由一种古老的象形藏文组成,大多用于记录苯教。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盛,松赞干布在统一藏区之后,选择吐米桑布扎研制藏文。吐米桑布扎将60多个印度字母以刻章式倒字为藏字母,读以藏音。后经不断改进,并压缩成了30个字母,另加四个辅音,逐渐形成了今天普米族的汗归文。  相似文献   

9.
国内普米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米族的研究颇受学术界关注 ,成果不少。本文从历史、社会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就普米族的学术研究状况作了综述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简论恩施土家民歌“龙船调”的音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龙船调"的演唱形式,衬词结构和调式上,可以看到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1.节奏丰富;2.对白幽默;3.A徵调式;4.方言美感.  相似文献   

11.
语言观念又称语言观或语言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具体语言的看法,是对这一语言的价值的认识和估价。一个民族的语言观念,决定他们对使用语言的认识,对语言存在与发展的认识,制约着对母语的态度,对兼用语和语言转用的态度,以及对所使用的文字的态度。语言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语言观念的因素有来自语言外部的,如民族心理、人口比例、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也有语言本身的,如语言的交际功能等。各民族社会经历、发展状况不同,语言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2.
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层次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渊源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现象。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进程方式和深层次的内涵。 1 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按年历顺序,有以下几种: (1) 吾昔。“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之意,俗称“小过年”或“普米年”。“吾昔”的时间不同于其它民族,大部分普米人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欢度新年第一天的到来。这是因为,远古的时候,普米  相似文献   

13.
普米族的“八卦图”章虹宇1990年,笔者为调查普米族的“文字符号”课题,在云南宁蒗县永宁瓦都村一个姓杨的普米族家中的西厢墙上,发现了一组神秘的“图画”,人们称其“八卦图”。普米族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普米族的先民曾创造出一种原始符号,此种符号分为刻划记事...  相似文献   

14.
与《诗经》、楚辞相比,汉乐府民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重大变化,其中对“家”这一社会现象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尤为突出。此种现象与两汉的社会结构、统治思想和诗歌理念无疑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石崇拜是中国西南地区普米族宗教信仰的表征之一,具有普米先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作为图腾象征物它具有保护部族成员的功能,西南各族群供奉白石图腾象征物,是期望得到图腾神灵的有效保护。普米族、羌族、藏族、纳西族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藏彝走廊迁徙、征战、交往、融合,作为氐羌族群共有的白石崇拜也经历了长期的文化互渗,以致在藏彝走廊狭长的地域范围内,形成诸族群大同小异的白石崇拜文化圈。诸族群对白石的崇拜不仅是象征祖先神灵,也是古羌集团源远流长的尚白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一方面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给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普米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与主流文化不断趋同,民族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地域差异性依旧明显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应对民族文化变迁时,应尊重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遵循民族文化的自我调节机制,充分考虑和正视同一民族群体的内部文化差异,将民族文化变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成为文化持有者一种内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民族都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舞,在少数民族中无不有之,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研究和发掘各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对继承、  相似文献   

18.
“冗坑”,普米语意为“给羊”。它以杀羊祭的形式、以叮祝歌和指路歌为内容,是兰坪普米族葬仪的核心部分。送丧之前,向死者献上一只雪白的绵羊,意在让白羊伴随和指引亡灵寻根归宗、回到遥远的故土。 “给羊”的来历,在普米族中有两种传说。宁蒗的传说,大意为:一大群羊无意中冒犯了一头产仔母狼,母狼带领狼族复仇,几乎把羊群吃光。喜鹊、乌鸦等不但不帮忙,反而助狼作恶,最后只剩下三只羊。在此危急关头,九个普米猎手射杀狼族,仅有母狼漏网。得救的三只羊为表报恩,对猎人许诺:活着供猎人吃、穿,死了也要掏出心来奉献,还愿为归宗的普米族亡灵作伴引路。兰坪县传说的来历是:兄弟  相似文献   

19.
秀山民歌     
<正>秀山民歌可以溯源至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兴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辉煌于新中国。秀山民歌包括劳动歌、山歌、风俗歌、生活歌四大品类,其中以山歌《黄杨扁担》为突出代表。经初步普查,秀山民歌有上千首。单是秀山花灯的歌曲,就有24大调,1000余首曲子。秀山民歌的音乐组织和演唱形式,如:节奏、节拍、调式音阶、音调、曲体结构、词曲结构、衬词和衬腔的运用都自成一格。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秀山民歌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0.
酉阳民歌     
<正>酉阳民歌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据史料记载,酉阳民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己开始萌芽,至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酉阳民歌优美流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山歌三大类。歌词的创作多采取比喻、夸张等手法,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酉阳民歌歌手多为普通民众,演唱活动风格多样,民歌形式多有创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酉阳民歌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