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到‘五四’文学革命,除陈独秀、胡适外,当然是不会忘掉刘半农先生的。”可是,在他逝世后,几十年来,对他的研究,却是与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称的。刘半农先生是位比较复杂的作家,前期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后期他却落伍了。对这样的作家我们不能计其后而否其前,而是应该客观公正地用史家的眼光去评价,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负责,同时也是对历史负责。对刘半农先生的评价,还是鲁迅先生评得好:“我爱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吴虞文化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虞曾是巴蜀文化的一代精英。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征程上,他留下过一串坚实而深沉的脚印,历历在目,清晰可见。但是经过几番烟云,几度春秋后,我们再继续沿着他人生的历程觅去,他留下的脚印愈来愈轻飘,愈来愈模糊,以致难以辨认,以致在爱智庐的烟花柳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吴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光荣史册上,记载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周作人、刘半农,郭沫若等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个人的因素,他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二年岁末,新诗发源地《新青年》社的同人刘半农编选了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次年由北京星云堂书店影印出版。书中共辑印了中国新诗运动开创期八位先行者的二十六首诗稿手迹,而其中最可珍视的莫过于李大钊烈士的一首遗作了。 李大创同志的这首诗稿题为《山中即景》,诗很短,五言八句,书写在一张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红格竖式信笺上,被列为全书的首篇。半农先生对大钊烈士极为尊崇,他在《导言》中不无钦敬地写道:“李先生已在几年前做了牺牲,……诗稿就愈见珍贵了。”同时他还特别欣慰地指出:“李守常先生不大做诗,亦许生平就只做过《山中即景》一首,而这一首的原稿可保存下来了。”  相似文献   

4.
刘璋论略     
东汉末年,偏据益州二十余年的统治者刘璋,前人多认为其“暗弱”,然览之史籍,刘璋是“弱”而不是“暗”,在他的统治下,益州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稳定,并有一定发展。同时,对刘璋迎备入蜀加以分析。通过刘璋这一历史人物,将东汉末年一个特殊的群体——行仁政,但却处于弱势地位的弱势集团,如刘虞集团、陶谦集团等联系起来考虑,探讨对这类集团领导人物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刘半农搜集整理民谣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刘半农诗歌的民间意识,认为刘半农在继承我国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身体力行,进行民间诗歌写作,为现代白话诗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林天宏 《社区》2008,(8):7-7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抢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相似文献   

7.
刘半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考查他后期的思想轨迹和生活道路 ,发现与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中所批评的情形不符合。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刘半农为考察中心,结合当时国内外政治、文化、学术背景,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歌谣的特点,对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于歌谣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刘半农的成长环境、个性、人生经历和文学生涯等,共同塑造了他诗人的心态基础,养成了他偏爱歌谣、重视语言本身的审美特性和追求自然、率真、写实的审美风格。这对歌谣运动的发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刘半农研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刘半农的生平、思想发展以及在文学革命、新文学创作、语言音律、文化教育、美术摄影、文物考古等多方面的业绩,已经得到系统的研究,并取得全方位的突破。但是,对这样一位在中国新文化史上有着多方面突出建树的文化入一生功过是非的总体评价,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课题,人们仍然习惯予从中国社会革命的视角分析其人,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对刘半农所走过道路的简要勾勒,似乎已经成了概括刘半农一生的盖棺论定。建国以后的一些文学史和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0.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他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诗歌,也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新诗。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他借鉴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自己的新诗。可以说他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译诗有一定的联系。借鉴译诗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的一个方面。然而翻译界对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至今仍鲜有论及。本文探讨刘半年如何利用他译诗的主题建构自己的诗歌主题,以期唤起译界对刘半农诗歌翻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场真正伟大的革命,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革命不仅扫清了国内的封建秩序,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斗争。伴随着法国革命,产生了一位叱咤风云、威震世界的人物,他就是拿破仑·波拿巴。象拿破仑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拿破仑的论述。一个半世纪以来,出版了许多关于拿破仑的历史著作。关于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是“吃人妖魔”,对他恨之入骨;有的称之为“天神”,对他顶礼膜拜,显然,这些观点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刘半农于1918年1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应用文之教学》,反对“老八股”和”新八股”,把提倡通俗实用的应用文视为文学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半农称之为“应用文”的,实际上指的是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日常应用的文章,亦即今天常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他的教学实践很短,但他肯动脑筋,敢于探索,在作文教学的命题、指导、批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半农是国内最早翻译泰戈尔和屠格涅夫散文诗的译者之一。在翻译两位外国诗人诗作的过程中,刘半农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吸取他们的创作技法,在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中做了成功的借鉴。对比分析刘半农的散文诗翻译和创作,印证了刘半农在两个方面借鉴外国散文诗的创作技法:一是对屠格涅夫散文诗对话体的借鉴,二是对泰戈尔散文诗独白体的借鉴。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译诗借鉴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团元 《社区》2009,(20):22-23
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经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两千多年来,很多人骂他“灭先王之道”,“改先王之制”,“焚书坑儒”,是暴君。但我们认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促进统一和促进封建制发展的进步作用,是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不仅是史学领域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而且是政治战线上的一场严肃的阶级斗争。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认真地评价秦始皇,以澄清这一历史人物的是非,并明确评价秦始皇问题上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6.
略论陈独秀     
陈独秀是个情况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过去,在历史学界,作为学术问题,对他的评价问题曾展开过讨论。那时的讨论,认识虽未统一,但多数人认为:陈独秀曾经是个“拉车前进的好身手,”后来却堕落成为托派。但是,林彪、“四人帮”及其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垄霸史坛,任意褒贬历史人物,硬把陈独秀说成是一个“一生皆坏”的典型。多年来,谁要是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就会被戴上为叛徒“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大帽子。关于陈独秀的评价问题从此就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禁区。  相似文献   

17.
在李大钊的大量文章中,对众多中国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李大钊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是由时势造就的;伟大人物也是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他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分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漫长一生,并把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历史过程之中。李大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为人力所造,决不是几个伟人。李大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是非、褒贬抑扬依据于客观历史事实。李大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值得史学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谈天说地置难题北京大学的白话文运动中,有一位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这几句话,简单明了,流传全国。隔不多时,刘半农来到上海,报纸上说他要访问专写文言文的名人章太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形式、理论、语言、艺术等几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对新诗艺术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肯定了刘半农新诗创作的艺术成就,并联系当前的新诗创作实际,探讨了刘半农的诗对新诗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历史透视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在位时间一共是54年,在他去世之后,人们对他有各种评价。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毛泽东《沁园春》词里的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了。这个评价固然带有遗憾的口吻,但毛泽东是在纵横百代的背景下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够进入他评论范围之内的,都是历史上的雄杰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