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秉持改革基调,不拒多元发展,在历史反思、现实追踪、科技引领、道德审视、生态关怀等方面取得明显实绩.改革基调下报告文学的有序增长,主要受到激情时代的推荡、非虚构审美趣味的召唤和新型媒体的拉动等因素的制约.就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增长趋势来看,写作理念生态化、文本容量扩大化、文体效益综合化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强势表征.这种强势表征启示我们--思想解放是报告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报告文学葆有文体个性的基本保证,国计民生理应成为报告文学表现的重点,快捷流畅的传播渠道是实现报告文体功能最大化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还应有效创新报告文学的写作机制和切实构建自足自律的报告文学话语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未来报告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文学格局中 ,报告文学依然是其中重要的存在。经济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 ,滋生着导致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变异的诸多因素。变异后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是一种由精英化与世俗化、当下摄取与历史打捞、平面叙事与深度报告共构的 ,复调多态的文体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体 ,作为一个话语系统 ,目前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含义是不大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学科中 ,有时它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给出的本体 ,主要用以指称报告文学的本体理论。这种本体理论关注的是报告文学何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元理论”,它着重研究报告文学的文体特质、文体精神、文体功能及其相关的理论范畴。报告文学本体理论的研究贯串于整个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报告文学是一种互文体的“边缘性”文体。这样一种文体 ,决定它独特性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并且 ,报告文学这种相对历史较短的文体 ,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 ,对…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来源于历代文学对真实性价值标准的不断追求。在现时代,虽然"深度报道"等新闻文体的飞速发展对报告文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对文体追求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报告文学无法被新闻文体所代替。就现时代报告文学存在的语境来说,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还将继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时政报告"向"人文报告"的渐次演变衍生出新疆新时期报告文学不同的文体;重铺叙、好议论、善抒情,新疆新时期报告文学具有强烈、鲜明的吟咏性;新疆自然状貌、历史概况、民俗风情作为新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重要叙述对象;宏放、粗犷、壮美是新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种格调。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7,1(5):223-228
伴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此相应,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方式也被紧裹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于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文体来说,全球化的紧迫时势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再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该文体的深度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世纪初的开放语境,我们有必要在秉持非虚构原则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重新认定和整体超越。具体而言,当下报告文学的文学向度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指标:一是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二是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三是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四是创新自洽的文体形式,五是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学界有观点认为报告文学是3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文学样式,值得商榷。发生期的中国报告文学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取事与传播:制作的新闻性;二、觉世与新民:主旨的启蒙性;三、杂体与文学:表达的互文性。发生期的报告文学尚不完善,但它立定了报告文学新闻性、政论性与文学性“三元”组合的基本体式,其启蒙与批判的文体精神,导引着后续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09,30(2):95-99
历时性考察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形成、变异和发展.可以见出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由一些基本元素组成一定结构,其内涵在发展中相继呈现,其中有深化和丰富,也有异化和扭曲,似乎完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政治制导是报告文学文体特性发生偏离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大师。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就其在报告文学方面的贡献来考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对现代报告文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个热情扶持报告文学创作的有实绩的编辑。  相似文献   

10.
朱琳  张勇 《理论界》2024,(2):89-95
本文针对近代以来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与初步发展路径作整体的概览,尝试通过纵向的历时性梳理,对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初期情况进行描述,以期展现19世纪末至全面抗战前夜中国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发展风貌及所体现的相应的文体观。本文将历时性梳理与文体观的流变融合在一起探讨,从近代不同的时间分期考察中国报告文学在发展初期呈现的文体特征。主要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和初步成长期,而在这个阶段内又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在这一阶段报告文学上承中国古典散文等文体,在西方报告文学理论引介的影响下,同时受到“左联”的推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演进过程。中国报告文学成名于三十年代“,其时,这一晚近出现的品类,在文体家族中取得了自我一格的独立地位。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其独立运行之前,已开始萌生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交替增变之时,一些知名的与无名的思想者、文化人,以其创作的实绩,为报告文学的萌生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这中间,就有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与瞿秋白。他们分别写作具有报告文学属性的《旅欧通信》和《依乡纪程》、《赤都心史》,从而成为现代报告文学史上早期重要的作者。对此,报告文学史家已有指认,赵通秋指…  相似文献   

12.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宏大叙事的特点。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经济改革就像一条核心线索,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最终聚合为鲜明的叙事主题"改革"。在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李春雷的叙述不拘泥于个别事件的即时报告,而是以事件为酵母,展开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全方位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李春雷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新品格锻造的努力,使其创作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特征。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人务实心态的增强和非虚构写作的潮涌,2011年度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呈相对繁盛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虚构谱系下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研究依旧强劲,二是对报告文学发展历史、现实处境、未来空间的梳辨相对清醒,三是本体理论的建构意识日趋明朗。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有关报告文学新闻性、真实性本性的重复研究比较明显,二是文体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仍有无序扩张之嫌,三是研究中的比较视野相对缺失。这表明,当前的报告文学研究虽然十分用力,但离精深而系统的理论建树尚有较大距离,报告文学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文体",它是发端于欧洲的国际性写作方式。"非虚构"本源于美国的"非虚构小说",以"非虚构"置换报告文学,缺少内在关联的基本逻辑。非虚构与报告文学之争,反映了文学界对文体基本认知的某种缺失。称名纠缠,一方面造成写实类文学写作、评论等的混乱,但另一方面非虚构也为报告文学文体的优化提供了反思的可能和必要。报告文学需要走出过度的新闻性、过度的意识形态化,通过故事性和个人性的强化,在回到非虚构叙事中建构写实之美。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其间,不乏教训,但也多有经验。对于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发展来说,转型期报告文学所提供的非虚构性、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等重要性状,可能是更有借鉴和发扬价值的文体资源。  相似文献   

16.
当叙述信息之于纪实的可疑性是无须对叙述内容的真伪作材料的考辨即可从叙述本身作出判定时,其叙事方式的合法性在报告文学中就成问题了。本文通过剖析《史记》式"展示"与《心灵史》式"讲述",认为前者叙述者的无所不知与作者所知限度存在巨大差异,这差异使其在纪实文体中难以具有合法性;后者通过凸现叙事者"我"对所叙之事的理解、推断、想象、分析及其情感、情绪倾诉等对叙事的直接介入,既使叙事在故事的建构上展示出纪实文体于信息来源上严谨求实的作风,也契合报告文学文体张扬作家"自我",凸显反思理性,赢取诗性特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8.
面对 2 1世纪 ,报告文学肩负着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的双重使命。但是 ,长期以来报告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却是 :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报告文学文体学著作。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相比 ,报告文学理论的系统化研究明显地落伍了。因此 ,如何直面于当代报告文学的对象难题、方法难题 ,建构起一个独具学理品格的报告文学文体理论体系 ,就成了当代报告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刘雪梅的专著《报告文学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0年 1 2月版 )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这部37万字的专著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理论作了全方…  相似文献   

19.
张弘 《社会科学论坛》2014,(12):125-134
四川作协主席阿来的作品《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曾经荣获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但在2014年8月举办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审中以零票落选。阿来发表了3500字的声明,对票选结果称:“我抗议!”因《南渡北归》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家岳南在此次鲁奖评选中,也得了零票。岳南称对这一结果也感到困惑,但不会公开回应。面对这种结果,引发了文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个中原因,除了评选规则和评奖机制的原因之外,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或许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报告文学曾经声势巨大、风行一时。自90年代后,这一题材的影响逐渐下降。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在声势和影响上不敌非虚构,既有本身选题方向变化导致读者的疏远,也有文体本身规范所导致的争议。非虚构杜绝任何形式的虚构,也拒绝想象;而报告文学则允许想象,有人认为,这就为虚构留下了空间,并导致了读者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怀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体系统的一个层级 ,体裁处于其呈现层面 ,是某种文体规范的综合体现。对于报告文学这一有着突出跨文体性的文体来说 ,其体裁的变迁常显出不确定性的脉象。经由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末四个时间域的变易 ,中国报告文学体裁呈现历经曲折 ,由附庸而独立 ,显示出文体规范由不确定逐步走向清晰、明朗的总体趋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