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高效催化剂是提高原油催化酯化脱酸效率的关键。将 K2 CO3 /Al2O3 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原油的酯化脱酸,用 XRD、N2 吸附–脱附、Hammett 指示剂–苯甲酸滴定法表征催化剂性质,研究活性组分含量及酯化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质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K2 CO3 负载量为 25% 时,活性组分呈多层分散,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显著下降。催化剂的总碱量(H–>9.3)和弱碱量(9.3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原位红外技术,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及脉冲反应法,对比研究了铁系稀土 CO 中温变换催化剂(FeCrCeK)和主剂 Fe_2O_3的吸附性能和反应性能。从原位红外研究发现两种催化剂还原表面都能被 H_2O 和 CO_2氧化,从而导致表面结构的变化,在红外谱图中看到了结构变化峰。程序升温脱附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并根据催化剂脉冲反应研究结果归纳出了催化剂的交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在机械搅拌高压釜中测定了290.15~513.15K、0.5~4.0MPa范围内H2、N2、CO和CO2在液体石蜡中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系数。结果表明,H2、N2、CO和CO2的平衡溶解度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N2、CO和CO2的平衡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氢气的平衡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回归了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系数Hi与温度T的关联式。H2、N2、CO和CO2的体积传质系数均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和压力对不同气体的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各不相同,氢气的体积传质系数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氧化碳的次之,一氧化碳和氮气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川佛手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川佛手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即萃取压力为30 MPa,萃取温度为50℃,料液比为100∶120 g/mL和萃取时间为2.0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萃取率达到3.79﹪.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川佛手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川佛手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即萃取压力为30 MPa,萃取温度为50 ℃,料液比为100∶120 g/mL和萃取时间为2.0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萃取率达到3.79﹪.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工业熔铁催化剂的分析,发现该催化剂的物相主要为Wusite-FeO和C-Car-bon。考察了该催化剂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费托合成反应。研究了不同温度,H2/CO进料摩尔比和空间速度下该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发现当压力2.5Mpa,空速1600h-1,H2/CO进料摩尔比为3/2,温度260~300°C时,随温度的升高,CO、H2的转化率和CH4的选择性增大,而CO2选择性减小;温度290°C,压力2.5Mpa,空速1600h-1,H2/CO进料摩尔比在0.5~1.5时,随H2/CO进料比增加,CO转化率,H2/CO摩尔利用比和CH4选择性都增加,但H2转化率和CO2选择性减小;空速对该熔铁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在3.0MPa压力范围内,对国产B113-2型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上变换反应宏观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测试.根据测定得到的数据.对幂函数动力学模型进行丁模型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得到了高度显著的动力学回归方程.从动力学方程可以得出:该高温变换催化剂内扩散影响严重;该催化剂上CO2组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其它铁系变换催化剂相比变小,推测可能是由于扩散影响或是该催化剂中Cu组分作用的结果;CO2对变换反应速率还是存在一定的抑制.因此为提高变换反应速率,应当设法减小CO2的不利影响;H2组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比较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忽略.压力对变换反应速率影响较大.3.0MPa压力以下.反应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加线性提高,但在1.0MPa以下时的增加速度明显高于1.0MPa以上的增加速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围岩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煤层瓦斯抽采时的初始放散特征,使用了自行研制的煤体瓦斯吸附-解吸试验装置,建立了煤体钻孔瓦斯放散物理模型,分别在27.5℃和28℃条件下采用N2进行煤体的吸附试验和钻孔瓦斯放散试验,并在27.5℃条件下对比了CO2和N2放散特征,实验过程对瓦斯压力、总应力和钻孔瓦斯放散速度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瓦斯压力相同条件下,煤体有效应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钻孔瓦斯的放散初始速度与煤体的有效应力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果还表明,本试验中煤样对CO2的吸附量约为N2吸附量的5倍,且CO2的放散速度明显大于N2。  相似文献   

9.
以自制的复合氧化物Fe2O3-NiO-CeO2/γ-Al2O3为催化剂氧化降解酸性红B染料废水,考察了进水pH值、反应温度、氧化剂及催化剂用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90℃,进水pH为7,催化剂投入量2g(300mL废水),双氧水用量18mL时,酸性红B的COD去除率可达到87.6%。  相似文献   

10.
以永春芦柑皮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时,原料粒度、投料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分离温度等因素影响精油得率的规律.通过对精油的感官分析和溶解实验,得出了精油的主要成分.提出了利用精油处理发泡聚苯乙烯塑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在间歇和连续反应釜中研究KOH、Na2CO3、K2CO3、Li2CO3、NaOH及NH4OH,(NH4)2CO3和氨作为催化剂时,气-水溶液体系水煤气变换催化反应体系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作为催化剂,都能提高水煤气变换反应的速度.其中以NaOH、Na2CO3、KOH和K2CO3性能较好,综合考虑,其中Na2CO3是最具潜力的催化剂.对比实验表明,其中对加速反应速度起决定性作用是其中的阴离了,而不是阳离子.对于Na2CO3催化剂系统研究表明,温度对反应体系的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在250℃以上时催化活性才能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浓度对于变换反应的活性影响最大,虽然少量的催化剂就能促进反应活性,但只有当催化剂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反应速度才能明显提高.压力对反应系统的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提高系统的压力明显加速反应速度.实验后残余液体中甲酸根(HCO2^-)和甲醛(HCOH)的存在,可以推测反应过程是通过甲酸根(HCO2^-)和甲醛(HCOH)作为中间物种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摘要:SJ 油田为一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低。受 CO2气源不足以及油井管柱抗腐蚀能力差的限制,持续的CO2–EOR 不适合 SJ 油田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个改进的对策是用 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驱代替持续的 CO2驱油。本文根据 SJ 油田先导试验区的流体特征,对比了连续注入 CO2驱油和 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混相驱油的效果和机理。在注 CO2、N2细管驱替效率及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注 CO2、N2与地层原油多级接触混相驱机理相态模拟,长细管前置 CO2混相驱替 + 后续 N2段塞顶替驱替机理一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前置 CO2段塞 + 后续 N2顶替驱油时原油与注入气的互溶情况、气驱界面张力变化规律、气驱过程中 C2—C6的中间烃组分在油气两相中的分布、气驱过程中油气两相的黏度以及密度变化。结果表明 SJ 油田实施前置 CO2段塞 + 后续 N2顶替驱油时,后续的 N2与前置的 CO2段塞不会出现严重的扩散弥散,注气前缘仍能保持 CO2的富集并实现稳定的混相驱油即在注气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驱可以获得与持续的 CO2驱相同的驱油效果;同时减少了 CO2的注入量,从而可减缓 CO2长期注入对油井管柱产生的腐蚀。所得认识对 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20%的草酸溶液沸煮处理80~100目的堇青石载体,考察了酸处理时间对载体失重率、机械强度和比表面积的影响.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在处理后的载体上负载CuO-C eO2活性组分制得催化剂,利用色谱流动反应法进行了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草酸处理2 h的堇青石载体上负载15%CuO-C eO2制得的催化剂对CO氧化保持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以CO加氢、CO2加氢合成甲醇和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反应为关键反应,CO、CO2和二甲醚为关键组分,建立了管壳型二甲醚合成反应器的二维数学模型,用二维正交配置法求得催化床内各组分浓度和床层温度随轴向和径向分布,模拟计算了反应器的操作性能。结果表明:操作压力、入塔气量对催化床轴向温度分布有较大影响,反应进口温度对反应影响不大,径向温度差基本在2~4°C,径向浓度差一般不超过0.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氯苯气体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过程。对不同温度下氯苯在活性炭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过热蒸气对活性炭吸附的氯苯进行了脱附回收。采用线性平衡吸附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了活性炭吸附氯苯的总传质系数和吸附带长度。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升高时,总传质系数减小,吸附带长度增大。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穿透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沉淀沉积法制备了一种适用于富碳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DME)的高活性催化剂C207-HZSM-5。考察了催化剂配比、还原条件、反应温度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程度升温还原(TPR)方法及XRD表征,对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及催化剂氧化态、还原态、反应后的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还原时,低升温速率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在p=3MPa、T=280℃、空速为3000mL/(g·h)条件下,CO转化率为66.03%,DME收率为45.5%,接近其热力学平衡值。结合活性评价结果及不同还原温度下的XRD结果得出,Cu+是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物种。TPR结果表明,还原分两步进行,即165℃处的Cu2+还原至Cu+过程,和175℃处的少量的Cu+还原至Cu0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运用XRD、TPR、BET和常压微反评价装置对所合成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和催化性能的研究。XRD分析表明,沉淀反应温度在25~90℃时所合成铜锰复合氧化物前驱体均由Cu2+1O/Mn3O4组成,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晶体组成Cu2+1O/Mn3O4比逐渐提高,晶粒逐渐减小,这些前驱体经550℃焙烧后均转化为Cu1.5Mn1.5O4,且晶粒大小基本相同。TPR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催化剂为单一组成的铜锰复合氧化物,当沉淀反应温度<45℃时,随沉淀反应温度提高样品的还原温度升高,当沉淀反应温度从45℃提高到65℃,还原温度变化不大,只略有下降;而当沉淀反应温度>65℃时,还原温度继续升高。BET结果表明,虽然室温下(25℃)所制催化剂前驱体的比表面积较大,但焙烧后却大幅度下降,反而小于45℃以上样品的比表面积;而当沉淀温度在45℃以上时,焙烧前后样品的比表面积相差不大,样品的比表面积均在36.5-39 m2/g,说明当沉淀温度提高到45℃以上时,焙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与沉淀温度关系不大。沉淀温度45℃是Cu-Mn沉淀物织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拐点,在此温度下,沉淀反应体系的反应、传递及沉淀物的转...  相似文献   

18.
以四氯化钛为钛源,硫溶胶为硫源,在室温下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了单质硫改性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91,-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和N:吸附-脱附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以次甲基蓝(MB)溶液为模拟废水,对其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掺杂有效地抑制了纳米TiO2在热处理过程中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在低温下热处理得到的样品为单质硫与TiO2的复合,而500℃以上热处理得到的样品为S^4+的掺杂,S复合与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有明显的吸收,400℃热处理所得样品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性能.这种硫复合或掺杂的纳米TiO2的催化降解性能显著高于相同方法制备的纯TiO2.催化剂经6次重复使用其光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9.
以聚氯乙烯为原料,依次与二乙烯三胺、二硫化碳和氯乙酸反应,合成了含氮、氧、硫配位原子的功能化聚氯乙烯树脂,探讨了该树脂在不同的吸附时间、Cu2 浓度、pH值、温度等条件下对Cu2 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树脂对Cu2 具有较快的动力学吸附速率;在30℃,pH值为5.7、Cu2 的初始浓度为16.03 mmol/L时,该树脂对Cu2 的吸附量为0.78 mmol/g.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的活化能为34.83 kJ/mol.用0.2 mol/L的HNO3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吸附Cu2 后的树脂,洗脱率可达96.5%.  相似文献   

20.
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Co/SiO_2催化剂上的Kolbel-Engelhardt反应,发现两个吸收峰(585,1390cm~(-1)),与甲酸的吸附比较证实,此两峰为甲酸根在金属钴原子上的吸附所产生的吸收峰,由此我们认为:甲酸根可能是Kolbel-Engelhardt反应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