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谭德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也可进一步探究周代中央王室与各诸侯国间诗乐思想互动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
谭德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101
山东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器较多,而其中青铜乐器占据了很大数量。这些青铜乐器上的铭文蕴含丰富的诗乐批评思想,充分体现了周代山东地区诗乐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深入研究周代山东青铜乐器铭文,可以深刻认知以诗乐批评为核心的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也可进一步探究周代中央王室与各诸侯国间诗乐思想互动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3.
毛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44-49
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伟大的艺术首先应是道德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领悟如何去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从而赋予审美一种实用的(理智的,尤其是道德的)功利性.对于审美中道德功利性的关注,使罗斯金转向关注人群社会,进而展开对社会丑陋的抨击.本文所讨论的正是他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李丛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
实用和审美统一的技术美是设计美的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功能美,此外还包括材质美、环境美、符号和象征美、形式美(形式中的相对独立部分)和其他因素.设计审美批评的有效开展,需要凭借材料-技术、结构-肌质、功能-形式、涵义-品位四对范畴,从设计物本身发现美,同时要在设计与现实、设计物与设计物、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中审视、观照和思考美. 相似文献
5.
6.
学术论文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二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因此,对学术论文的审美批评也有两方面,一是对文稿主题的审美批评;二是对文稿表现形式的审美批评。学术论文主题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学术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取材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的有机结合便是学术论文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陈允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4):55-59,69
以往人们大多认为白居易的讽谕诗不具有可歌性 ,但相关资料表明 ,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具有非常明确的入乐意识 ,并形成了以“诗乐合一”为特征的诗学思想。充分认识这一点 ,对重新解读白居易《与元九书》、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诗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重视诗歌入乐的创作追求 ,对白居易讽谕诗审美特征的形成也有不可忽略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建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55-57
文学伦理学批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果只重伦理问题的发现与探寻,则不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能离开批评家的审美过程、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要注重对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讨论。 相似文献
9.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23-133
诗与乐的配合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国诗歌史的演进,诗乐"和"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中国人完成德性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标准。中华文明史上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即"诗乐传统":"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中华诗乐传统的理论基石;"声""音""乐"三分理论是中华诗乐传统形成的基点;"为人生而艺术"是中华诗乐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诗乐传统所蕴含的"中和"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汪聚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119-125
探讨词体生成 ,是历来词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诗源说和乐源说都有偏颇。本文在对四言、五言、七言诗体形成与音乐的关系以及隋唐燕乐歌辞发展的宏观观照中 ,得出词体确立是诗乐离合嬗变发展的产物。从而说明词主要是在音乐的带动和诗乐结合传统的滚动发展以及文人歌伎联手催生等一系列社会文化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同时也力图对词的含义作出较为科学的界说 ,揭示出我国韵文学发展的某些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1.
谭德兴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47-53
周代的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传世文献《诗经》、《国语》、《左传》、《尚书》等相比较,可以发现,周代铜器铭文与周代传世文献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思想理论等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吴红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3):99-104
西周金文赏赐物品确认的前提之一是对表赏赐义动词的正确解读;而且不同动词的使用,往往隐含着赏赐行为中不同的授受关系.西周金文中有十几个赏赐动词,对其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铭辞,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赏赐制度.在广泛吸取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和结合传世文献参证,对其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13.
樊俊利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1):50-55
20世纪以来,战国金文大量出土,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及研究成果的丰硕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文章从战国金文的著录、字典编纂、分域和断代研究、文字的考释及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战国金文研究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并评介其得失,有益于为今后战国金文的研究辨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徐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2):39-42
在对出土古文字的研究中,历来都是文字字形的研究重于相应词汇的研究。基于《春秋金文语料数据库》,在对现有春秋金文(可识部分)进行穷尽性的调查之后,离析出其中的量词,就其使用状况加以全面观照,并进行分类分析,归纳出其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以显示量词这一词类在春秋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先秦出土文字词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邹芙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
结合文献记载和已有研究成果,对王子婴次炉、王子申盏、铸客器等九篇有铭楚铜器的国别、时代、铭文释读等问题作了较全面考察,对旧说或为辩驳,或为补证并提出一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6.
吴红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108-111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富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72
构建金文历谱以推求古史年代的方法,在目前对上古历法不能考明的情况下还不可行。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少量铜器断代所建立的推定西周王年的支点多不可靠,为构建金文历谱所预设的西周历法要点也仍有待证明。工程列为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共和以下历谱,由于不知共和原不单独纪年,可能问题最多,而由此上推共和以前年代亦必致多误。 相似文献
18.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1):121-126
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正变批评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可概括为:唐前:古典诗学正变批评萌生与起点确立;唐宋:古典诗学正变批评潜伏流贯与展开;元代:古典诗学正变批评着力点转变与称名出现;明代:古典诗学正变批评盛兴与诗体正变辨析深入;清代:古典诗学正变批评深化与得到消解。我国古典诗学正变批评的发展过程,鲜明地呈现出展开、转变、提升及与历史发展相消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刚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165-167
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厨”字,由于国别不同其写法也不同,不同写法可以作为判定铜器国别的标准。“厨”是当时的一种职官,其职掌可以通过铜器铭文略知,它是负责制造铜器的机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