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留学生习得动态助词“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初级阶段的学生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各种偏误,、特别是“了”和“过”的混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考察了初级阶段留学生使用“过”的偏误情况.总结出了初级阶段留学生使用“过”的偏误特点、偏误类型,在总结各种偏误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造成偏误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2.
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客家方言瑞金话中三个动态助词“去”、“却”和“来” ,并将它们和近代汉语的相应助词作了对比 ,指出它们正是近代汉语助词在瑞金方言中的存留。  相似文献   

3.
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泰国学生作文自然语料,对单项定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总结偏误成因。研究认为遗漏主要是由母语负迁移或语内负迁移形成的,而误加和误代主要是由于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形成的。结合偏语类型及偏误成因,分析得到泰国学习者习得“的”的难点是名词作定语时“的”的显现与隐含。由于汉泰语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则并不完全相同,在教学中要掌握汉泰语结构助词隐现规律的差异,对易发生母语负迁移的定语类型进行汉泰语对比教学。  相似文献   

4.
助词"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使用"了"时出现的偏误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调查了韩日俄三国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偏误原因。希望对留学生的助词"了"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6.
“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对《骆驼祥子》中动态助词“着”的英译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动态助词“着”翻译成目的语中一般过去时态,过去进行时态,过去完成时态等的时态,一般过去时态所占比例较大,但其译成未定向式所占比例大于一般过去时态,证明了动态助词“着”不具备表“时”的功能,“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的时间词语上、动词重叠以及特定句式等,且取决于文本的主体时态。  相似文献   

7.
南昌话“得”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  相似文献   

8.
“的”在武安方言中可用作词缀、动态助词以及结构助词。用作词缀时,已经发展出极具地方色彩的武安方言的 “的”缀词;用作动态助词时,与普通话中的“着”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用作结构助词时,其往往省略或读音弱化为“诶”。  相似文献   

9.
动态助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个词类 ,多年来一直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但是 ,对于动态助词的研究 ,人们较多论及的是“了、着、过” ,而对动态助词“的”研究得不多。基于这种原因 ,我们在本文中对动态助词“的”的性质和作用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并进一步对由动态助词“的”构成的句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湖南辰溪方言中三个表进行、持续的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辰溪方言中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的常用助词有动态助词“哒”、“起”和语气动词“在”。本文介绍这三个助词的语法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一 语法功能分析及例释 1.1 “哒[ta]”,在辰溪方言中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一般附着于及物动词之后,构成“动词十哒十名词(词组)”格式。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一些常用的貌似普通的称谓词,常常出现误用、错用的情况。文章选择了“兄”“弟”“姊”“妹”四个称谓词,指出在辞书编纂、汉语史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江淮泰如片方言的“V+啊+处所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江淮泰如片方言"V+啊+处所词"的结构特征,指出"啊"在动宾和动补结构间的不同性质及动词的特点、处所词的构词特色;文章还分析了影响"V+啊+处所词"结构的时体因素,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结合汉语史,跟邻近方言的类似结构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 :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 ,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 ;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 ,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 ,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 ,实在是一种尊称 ;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 ,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 ,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 ,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 ,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 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的“魂”、“体”、“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一切文化载体和传播形态,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只有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当代中国文化"魂"、"体"、"用"三者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列宁用"客观实在"所阐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以实体范畴所阐释的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局限,而且也能很好包容和解释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并且还能很好包容和解释之后涌现出的一系列崭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客观实在"所具有的一般性、普遍性、全面性和抽象性特征,使它拥有了极为深刻的内涵和极为广泛的外延,用它所规定的哲学物质范畴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而深远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唯能论"并不等于唯心论,列宁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唯能论"的同时,又对"唯能论"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正是列宁提出的"客观实在"物质观为辩证唯物论的非实体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对心灵本质的探索一直是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热点问题.以"图林测验"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塞尔通过"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对"图林测验"(Turing Test)所做的批判,紧接着对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做了进一步的反思,力图表明理解人的心智仅看重句法或者语义,都有失偏颇,关键要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才可能是研究心灵的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有些论家立“神刚逸柔”之论 ,未为确论。“逸”之“柔”并不会必然引出其对立面“刚”与“神”的必然联系。“北宗”论家与绘画的审美追求 ,与《文心雕龙·风骨》篇关联紧密 ,都属于“势”体系的刚性美系统。在绘画中“逸品”的生发、成熟 ,也正是刚性美系统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哇噻、嗯哼”类叹词是一种特色鲜明、时尚、新潮、表达效果独特的新兴语法现象。本文主要归纳并阐述了该类叹词的语用义位,简要揭示了它们引人关注、辅助凸显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叶永烈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他的纪实文学写作坚持"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的原则,但对其内涵并未解释;评论界论述叶永烈的著作时也多次引用这一说法,对其具体含义也未界定。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精准的概括了叶永烈纪实性史传文学创作的特点,笔者还结合叶永烈的创作实际,对"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序,即"大题材"——政治题材的独创性、"第一手"——史学的科学理性、"高层次"——文史结合的兼容性,并尝试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精心创作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为切入点,分析叶永烈史传报告文学的这三个特点以及叶永烈这三点的创作经验对史传报告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