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二大”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启示我们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必须脚踏实地地实践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2.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使辛亥革命具有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中,随着革命的进程,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它还是起着号召革命与推动革命前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评价我党“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人民所面临的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的党在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所决定的,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改变和动摇的。因为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首先取决于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掌握革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提出符合实际的纲领和策略方针。本文拟从党的“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必然性的问题作一些考察与探讨。1 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是,近代中国80年的斗争,所有的革命领导人物和领导集团包括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都失败了。其基本原因,是他们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受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能分辨在半殖民地半封  相似文献   

5.
对于邓演达提出的平民革命的理论,《邓演达生平与思想》的作者(以下简称“《生平》作者”)认为:这种革命的“实质上就是以工农为中心的工农小资产阶级联合的民族民主革命”。邓演达的平民革命理论“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政治理论纲领”。他“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反而坚持平民革命应由第三党领导,而“第三党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因此,邓演达所主张的平民革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领导的。”这个观点反映着目前党史学界的一般看法,诸如各种版本的中国现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爱国政治运动 ,但缺乏“彻底地不妥协地”的性质 ,它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是革命的小资产阶级 ,主要又是青年学生 ,因此 ,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承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民主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斗争策略 ,新的革命前途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民生主义”乃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则又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所处的时代特点。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其内容所含有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外历史上  相似文献   

8.
192 2年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完成了建党任务 ,成为完整形态的无产阶级政党 ,并领导工人阶级掀起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 ,使其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 ,中国革命真正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内合作”的方针 ,孙中山确立了联共政策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形成。因此 ,192 2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三次创新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年的历程中 ,党的建设理论经历了三次创新性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 ,提出思想上建党的理论 ,开辟了在落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路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进到—个新境界 ;新世纪伊始 ,江泽民针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 ,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成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封建关系的农业大国,在民主革命中解决农民问题对完成革命任务具有较其他后发展国家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问题必然引起一切民主革命政党和人士的高度重视。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之初,就把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三大纲领之一提上革命日程,力图在政治上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地权平均的农村新社会关系。但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地走向全面和科学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以“共同纲领”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以两个“总路线”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以“发展是硬道理”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观和以“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四个阶段。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也反映出领导中国60年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曲折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五大",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渐趋全面、深刻和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突破,逐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报告的科学论断与中国近现代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科学论断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不仅可能而且必要。近代现代史是证明十七大报告英明伟大的材料,也是解释当前存在问题的历史渊源;十七大报告则是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之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宗旨的具体体现。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把社会就业问题提上了党的重要任务加以强调。对此,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坚持把以就业为导向同加强内涵建设、密切企业合作相联系,实行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6.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随着现代化运动在中国的展开,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仍然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关注点。围绕着如何看待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义和团观经历了近代革命的高潮、反帝反封反修的前驱、消除神话的祛魅和九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认知的深化这样几个阶段的变化。梳理20世纪后半叶义和团观的延伸脉络,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是新形势下做妩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高校团学组织要认真思考,不断研究学生有序参与学校发展的形势;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导大学生树立有序参与学校发展的意识;要不断巩固和拓宽大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途径;要不断传递和解决学生各种合法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高校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党必须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的党群观是列宁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列宁的党群观,不是回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阐释的文本视界,而是要通过对列宁党群关系的理论把握和历史考察,以解答当代语境下党群关系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