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绝大部分的西部电影创作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相互应和之势.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并在具体的改编中呈献出阶段性变化:对民族特色和西部原始风土人情的展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揭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超出文学改编的"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戏曲脸谱各种不同的图案是表现各种角色的性格装扮.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谱艺术已经不局限于戏曲的舞台表演中,而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论述与分析我国戏曲脸谱的概念、分类与具体功能及戏曲脸谱在多元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试论戏曲脸谱的意象营构与表情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戏曲脸谱是以高度夸张、高度抽象等艺术手段体现的意象创造。艺术家在舞台表演过程中 ,完成了发于内、形于外的充满情感的表情审美体验。脸谱的意象营构正是在表情体验指导下 ,将所获得的审美理想付诸艺术创造的具体实践。从无形到有形 ,是脸谱意象营构的艺术规律 ,它把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变为可以具体感知的艺术形象。脸谱的意象营构遵循“经营位置”的形式美法则 ,赋予脸谱意象以生动的感性表现形式。脸谱的意象营构脱离客观表象 ,而以表情体验作为审美依据 ,实现了遗貌取神 ,离形得似的艺术追求 ,达到了神似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男女平等思想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带有质变性质的界标,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和检讨是全方位的,而其对封建旧礼教的抨击,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以及对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道德革命、妇女革命等等的呼吁和实践,铸成了蔚为忙观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创了我国妇女解放的新纪元。但从田史演变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和检讨当然不是无源之水,妇女解放运动也不可能突如其来、一蹴而就。作为妇女解放运动先导的男女平等思想,也经历了由孕育到成熟的过程、这一…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有关戏曲的学术论争或非学术批判,是当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一翼,正确梳理和评说这些论争或批判的背景与特点,对于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传统文化,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实践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表象上看,中国戏剧脸谱是戏曲人物造型手段之一种,是中国古典戏剧特有的化妆艺术,其目的是通过规范而统一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递出戏曲人物的性格、年龄和忠、奸、善、恶等直观的信息。然而,中国戏曲里的脸谱艺术这一表象实际上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人格表里如一的道德观念或非善即恶的价值判断。一、脸谱的特殊功能一般而言,不论是专门的演员戴着面具进行歌舞表演,还是自娱自乐式的假面舞会,或是出于其它目的,人们使用面具从根本上就是要获得某种超常的力量,隐藏自己的身份,不受任何束缚,从而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但是,京剧脸谱…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宗教和道德精神衰落,礼乐文化分离,艺术逐渐成为享乐的工具,儒墨道在批判享乐主义艺术的同时,建构了各自独特的艺术观.由于儒墨道对享乐主义艺术的危害性理解不同,寻求走出困境的出路和途径也大相径庭.儒墨道对享乐主义艺术观批判的共同性,构筑起中国艺术彰显理性的精髓,他们之间相互批判,却又互为补充,共同缔造了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打通了艺术通往生活的道路,为中国人提供了游刃有余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生活奠定了理想生存的模式.在当今过分关注肉身的享乐主义时代,儒墨道艺术观的重新发现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舞台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甚至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各门类艺术因子,脸谱这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美术创造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文学的特质表现在:它使日本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化作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漱石特有的美感意识、伦理观念、批判精神和艺术表现力量;它具有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现实;它刻意开拓了近代日本文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吴琼 《理论界》2005,(12):177-178
批判功能是大学固有的功能。在社会转型期大学必须加强双向批判功能:检视自身发展问题,加强对内批判;同时承担反省与引导社会的责任,加强对社会的批判。唯有加强大学的双向批判功能才能使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变革中保持它自身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其哲学理念来看,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理性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历史实现、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批判分析方法、走向自由历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哲学中理性自律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在历史中的实现,将哲学批判推进到历史批判。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主题。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要揭示的是资本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如何从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历史,只有这时,属人的历史才得以真正地展开。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归。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既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深层透视,又体现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历史的批判反省,是我们透视当下社会与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项贤明 《学术界》2002,(5):126-132
文化殖民现象在当今世界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界已有众多研究。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经证明了 ,文化殖民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真正健康的开放心态应当能够在汲取外来文化营养的同时允许对外来文化进行反省和批判。在呼唤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 ,中国学者应当多一些反省和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批判精神现状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批判精神的失落在封闭时期和开放时期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却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深入考察当代中国批判精神失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原因是培育批判精神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何种科学奖励系统才是合理的?"普遍主义"曾一度为学界所公认,并以此为标准形成了科学奖励的普遍主义模型.随着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发展,SSK学者对普遍主义模型提出了批判,S.科尔等学者则对普遍主义模型进行了反省,这些批判与反省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及普遍主义规则的效用性,而且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创建更为合理的、新型的科学奖励模型?  相似文献   

15.
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 ,寻求传统的支持 ,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 ,而是要突破和超越传统。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和超越 ,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枪炮震醒了古老的东方帝国的千年梦境,一大批有良知、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启蒙与救亡的使命感召唤之下,积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激烈的批判。纲常名教典型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和野蛮成分。它以哲学上的“天下”观念为根据,以封建专制政治为载体和现实保障,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极大障碍。启蒙学者对它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批判。一、以西学的国家观念批判传统的“天下”观念中国儒者往往以平天下治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董仲舒的《春秋繁…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尝试从文化多元论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交叉视景中 ,省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一视景中 ,包括经济全球化在内的全球化理论与实践均被看做一种“现代性”事件 ,其间所集中表现的“一”与“多”、现代化与文化乡愁的矛盾 ,构成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紧张关系的基本内涵 ,它们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运动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文化限度 ,而且也是作为“现代性”事件的全球化本身所必须接受理性反省和文化批判的基本原因。通过这一反省或批判 ,我们可以对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形成某种必要的预备性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散文诗作品为例,分析其如何凭借以现代情绪体验为表现内容的文类特质,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掘进和自我表现的艺术张力,对现代性的审美空间进行开拓与建构,揭橥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的深层意识和情感潮汐,成为个体对自我冷静沉思,对社会反省批判以及美学旨趣深厚的文学读本,呈现了审美情感模式内在结构的变化在文学创作上留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鲁迅数波次影响了台湾文坛,其中最为台湾民众喜爱和接受的,即其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陈映真要对抗威权统治、批判社会丑恶,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其勇气和力量的源泉。而与强烈批判性、战斗性紧密相随的敏锐性,集中体现在陈映真的多个文坛"第一"。这种敏锐而深刻的思想,来自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科学理论的烛照和作家具备的自我反省能力,以及其"揭露"、"批判"背后深沉的"爱"。所有这些,陈映真又与鲁迅十分相似。就现实主义批判传统而言,鲁迅和陈映真分别辉耀于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中国文坛,也共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国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原因,既有罗塞蒂绘画和诗歌艺术反抗传统宫廷艺术,追求中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原因,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潮变革之际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试图借用罗塞蒂艺术中对理想美及对人性的追求表现,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束缚,为当时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罗塞蒂艺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的束缚和影响。在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艺术表现体系的载体、材料差异等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