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国主体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即靺羯族,大祚荣为首的渤海政权最初以“靺羯(即靺鞨)”为国号,渤海政权为靺鞨人的国家.“靺鞨”之称来自于“靺羯”,“靺羯”一词又来自于“勿吉”,是“勿吉”一词的同音异写,“靺鞨”一词读音只能读作mojie(末杰).关于“靺鞨”读音发生变异及其原因,学术界已有论述,最新考古发现也为“靺鞨”读作mojie(末杰)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
8世纪中期以后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虹 《文史哲》2001,(6):82-87
渤海自大武艺时代起与黑水形成对峙。8世纪中期以后,渤海日渐强大,黑水可能一度"役属" 渤海。9世纪初期以后,曾经见诸史籍的一些部被渤海吞并;黑水与渤海关系不详,不排除仍然对渤海存在臣属性质,但绝对不曾被渤海吞并,成为其编户。9世纪末期以降,渤海盛极而衰,黑水利用此机会重新获得独立。  相似文献   

3.
在对文献中的靺鞨、勿吉有所辨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游、牡丹江下游和干流松花江上游等地区北朝至唐时期相关遗存的分析,证明这类遗存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与渤海早期遗存的对比,确认这类遗存所代表的族群应当属于靺鞨。进而对于相同空间而时代早于靺鞨的遗存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除黑龙江中游地区外,各地汉魏至北朝的考古学文化均未反映出与靺鞨文化的直接渊源关系,而目前所掌握的只有蜿蜒河类型遗存与靺鞨考古学文化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挹娄究竟应当对应于何种考古学文化,目前尚难于定论。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江平原区和结雅—布列亚平原区两区。三江平原区又可划分为两个亚区,即江南亚区和江北亚区。每个亚区可分为早晚两期,各有特点。三江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黑水部,结雅—布列亚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思慕部。  相似文献   

5.
唐代靺鞨越喜、铁利、拂涅三部地理位置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越喜、铁利、拂涅三部的地理位置问题 ,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争议。如越喜部就有渤海西境说和渤海东境说 ,铁利部则有伯力说、辽代女真之西说 ,拂涅部有张广才岭以西说 ,等等。根据考古资料及古文献资料 ,经考证 ,越喜部在渤海东境说为确 ,铁利部原居地应在今黑龙江巴彦、绥化、庆安和铁力一带 ,其东为越喜部故地 ;拂涅部应在今黑龙江依兰以东、兴凯湖以西。  相似文献   

6.
新疆自公元前 60年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一部分以后 ,从西汉到清朝的历代中央王朝为了确保新疆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和边疆安全 ,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从宏观上比较翔实地论述了这些政策措施的基本发展趋势。即 :治理地域逐渐明确固定 ,治理重心逐渐移至天山北部 ,治理制度逐渐与全国一致 ,治理机构逐渐健全统一 ,治理政策逐渐规范完备  相似文献   

7.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靺鞨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唐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加.反映在渤海陶器中的渤海复合性文化因素,证明渤海国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多民族联合建立的国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8.
商王朝后期,随着中央王朝实力的增强,其对周边部族方国的辐射影响力也相应增强,这种辐射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具体表现。商王朝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主要取决于它的绝对统治地位及占据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这种辐射力为后世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唐代岭南俚汉杂居区与中央王朝的经济交往以赋税为主,土贡为辅.这种经济交往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岭南俚汉杂居区已完全被纳入中央王朝,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上具有典型性.俚僚聚居区与中央王朝的经济交往亦有贡赋.  相似文献   

10.
耿铁华教授,1947年5月生,吉林省扶余县人。1975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1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1978—1982年间,先后师从著名先秦史、秦汉史、考古学专家徐喜辰、万九河、陈连庆、张忠培先生学习先秦秦汉历史、先秦两汉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具有深厚的文献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功底。耿铁华教授曾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集安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现任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句丽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朝鲜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历史学会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与总结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特别是西汉、唐朝、元朝和清朝等治理新疆的军事方略,从历史经验中获取启迪和借鉴,对推进新疆乃至全国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驻兵筑城,增强防御、震慑力量;安抚讨伐,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屯田戍边,开发、建设、保卫边疆;修路建站,确保中央王朝政令、军令畅通;设卡巡查,巩固中国西北边防。  相似文献   

13.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14.
勿吉史是东北民族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除史料不足外,对勿吉与靺鞨关系认识不清也是关键。根据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有关前近代族群的族类-族团分析,勿吉与靺鞨并不是简单的顺承关系。前者是族团概念,指称475年入贡北魏的一支政治势力;后者则是族类概念,囊括了拥有类似文化特征,但未经过政治整合,因而也不具有内部群体意识的一系列人群。从时空线索判断,勿吉只是靺鞨之一——粟末靺鞨。基于这种认识,则只有将有关勿吉、粟末靺鞨的史料(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串联起来,才是勿吉兴亡史的全部。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纺织品有丝、麻等不同种类。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高句丽的纺织品的种类及其原料等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魏书·高句丽传》反映魏丽关系的文字不足一千字,但已足够生动记录二者百年间的关系演变。从分析史料入手,看二者关系走向,进而明确该文献在高句丽与北魏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7.
《魏书·高句丽传》反映魏丽关系的文字不足一千字,但已足够生动记录二者百年间的关系演变。从分析史料入手,看二者关系走向,进而明确该文献在高句丽与北魏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第11代王东川王位宫在位时,同孙吴政权发生了友好关系。这无论是从当时的战略利益方面来衡量,还是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