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晓红 《学术研究》2006,9(10):48-52
营销人员意识到儿童消费市场日益重要,家庭沟通模式作为影响儿童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得到了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从消费者社会化的视角,本文对家庭沟通模式的定义及其对儿童消费行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作了回顾和梳理,重点从理论和经验研究的角度对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物质主义、信息搜寻以及消费动机影响进行了回顾。指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以期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星瑶 《理论界》2006,(12):122-123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本文针对寄养安置过程中出现的“安置中断”现象,从社会支持系统,寄养工作中三类角色——寄养工作者、被寄养的儿童和寄养家庭入手,寻找提高家庭寄养安置成功率的途径,避免由于安置的中断对孤残儿童造成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6.
地震后留下很多的孤儿,孤儿的安置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主体,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好的安置方式是让这些孤儿回归家庭,在家庭的温暖中使孤儿身心得到较好的恢复。但家庭领养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确保孤儿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 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同辈群体、工作 单位等,毫无疑问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起着最初的, 也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血缘为纽带同灶共生的社 会生活组织,是儿童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儿童接触的 第一个社会环境。儿童期受到的教育,对人们一生将产 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因 此,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 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 然而又不同于学校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计划, 也不是系统的传授某一门课程,它同其他社会化因素 相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社会化是他们由一个生物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留守儿童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文章作者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两省四县进行的调研发现,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区域经济水平、教育投入、社会文化、家长流动特征等,是影响两地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勇 《兰州学刊》2005,(5):352-352,F0003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由于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这一主要任务,不断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和良好的儿童社会化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政策支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转型期的家庭经济保障和情感支持功能增强,养育功能的结构得到优化,但在儿童社会化和性规范方面的作用趋于弱化。由于竞争激烈、流动频繁和社会分化,物质至上、消费主义以及高科技、信息化等所引发的各种困扰和压力业已延伸到家庭中来,致使家庭面临关系调适难度加大、经济压力增加、赡养负担加重以及单亲家庭递增等新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改善家庭的社会生态环境,给予家庭以必要和有效的社会政策、人文关怀和服务支持,将有助于家庭系统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1.
儿童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治疗的特殊性,患儿家庭需要通过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获得支持。患儿家庭主要通过病房来往、网络社交媒体以及公益机构组织等方式进行互动,互动所形成的社会支持力量不容小觑,主要包括确诊初期心理安抚、压力舒缓等精神支持;基金资源、医疗手段等信息支持和结疗后患儿的生理保健以及社会化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可以通过发挥患儿家庭主观能动性、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提升病区文化建设、加强与公益机构的合作等方式整体促进白血病患儿家庭群体的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当前农村社区中具有普遍性。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其基本的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失衡和家庭功能的弱化,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服务,应以家庭为本,将留守家庭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着眼点来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面临各种困境,如何更好地协助其城市社会融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家庭抗逆力理论由于主张关注困境家庭的优势,实现了实践范式从问题取向到优势取向的转型。家庭抗逆力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突破当前问题化、个体化和静态化的服务困境。这一模式通过调整评估方向,肯定和发掘流动儿童家庭及其系统的优势和潜能;采取家庭群体决策制定方法,建立以流动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取向;制定灵活的、全方位的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提升服务项目;提供补缺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增强系统间的协同和合作,搭建社区为本的多系统服务框架,最终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在"家庭人"文化下,发展出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西方在"社会人"文化下,很早就出现了丰富的社会化保障形态。现代社会保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家庭文化将继续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影响现代社会保障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鞍山社会科学》2010,(1):27-27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性满足,经济合作,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6.
当前理我国关于残疾儿童福利的研究和实践仍局限于儿童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残疾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残疾儿童,福利服务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构救助实现对家庭功能的替代.传统的特殊儿童福利的框架不突破,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问题.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发展路径应以家庭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分别采用替代性儿童福利、补充性福利和支持性福利来增强家庭对残疾儿童的养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归纳,分析产生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更好地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94-199
个体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化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和谐与均衡。大自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物质与精神滋养,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儿童自然生态的恶化。留守儿童社会化类生态系统呈现不和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结构残缺、亲子互动异化、家庭心理氛围恶化;同辈群体成员来源单一、人际支持不足并深受亚文化的影响;社区"空心化",心理支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等等。留守儿童内生态系统充满矛盾,在个体认知、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等方面均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直面留守儿童生命样态,寻求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伴随着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的社会化,家庭事务从私人领域逐步进入公共领域,家庭政策成为国家干预、管理家庭事务的主要方式。从我国家庭政策的变迁来看,目前家庭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相关家庭政策对家庭的支持远远不够,家国责任分担出现问题,这导致家庭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应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明确国家的责任,使国家、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家庭事务责任,使重视家庭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20.
杨雄  郝振 《社会科学》2008,(6):82-88
通过对上海市1643名儿童、1643名家长及164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总体上,上海市儿童权利在家庭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具体到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以及参与权上又各有特点,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家长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是影响儿童权利保护现状的主要因素.同时,儿童权利的家庭保护又受到传统文化、人口流动以及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