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注定的悲剧命运——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丝的人生悲剧,是由命运、性格、社会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在社会恶势力与腐朽的道德礼教的共同残害下,在无法抵抗的命运控制下,天性纯洁的苔丝注定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悲剧——苔丝悲剧命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卑下的,这是女性的悲哀.更可悲的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女性已经认同并屈从于男性文化强加在她们身上的一切.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苔丝的悲剧成因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3.
于春苓  杨超 《北方论丛》2004,1(2):102-105
国际冲突根源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而内涵不同.东西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派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研究国际冲突根源,并赋予其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的范式之争,贯穿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始终.客观揭示不同范式之争的思想、社会历史以及理论渊源,旨在提高人类认识国际冲突的科学性,促使人类更理性的避免冲突,维护和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土地冲突问题及其根源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的所有制结构没有根本变化,但是以前比较单一的土地权能模式被打破,细碎化的土地权能(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不同的市场价值逐渐挖掘释放。土地各项权能随其利益不断调整,在体制还不完善健全的经济转型期,各个阶层、集团之间因土地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而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虽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这两个女人虽然在生活经历与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创作主旨的差异,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剖析二人特有的悲剧命运,并分析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可以探寻到陈白露和玛格丽特之生存差异.  相似文献   

6.
巴勒斯坦地区是今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的祖先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流散各地的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 ,是导致阿以冲突的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分治决议”更使两民族的矛盾演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家之间的全面对抗。  相似文献   

7.
陈海燕 《理论界》2008,(8):124-12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备受世人瞩目的一部小说,它透露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看出了人的命运与环境之间的悲剧冲突。他认为,宇宙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它无所不在,控制着宇宙间的一切,冥冥之中这只无形之手在拨弄和操纵着人类的命运,是人类一切灾祸的根源,连雄伟的大自然对人也是冷酷无情的。在支配着人的生活的强大命运面前,人是软弱无力的。然而。他这种悲观主义是积极的,他通过揭露现实的丑陋,让世人认清并正视这一现状,从而改善社会是有希望的。这部伟作深刻反映了哈代的人生观,他这种悲观主义思想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不仅进入了高发期,而且规模大、对抗激烈、社会危害严重,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本质上看,任何群体性事件背后都隐藏着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社会心理动因。而在这些心理动因中,社会心理失衡和冲突是最重要的动因。所以,要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地深入剖析社会心理冲突及其发生机制,揭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根源,以寻求有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以主人公安娜的死亡作为了最终结局.造成安娜这种悲剧的根源主要是上流社会维系贵族统治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条文,同时安娜自身因素及其性格走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会艳 《理论界》2008,(5):163-164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以主人公安娜的死亡作为了最终结局。造成安娜这种悲剧的根源主要是上流社会维系贵族统治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条文,同时安娜自身因素及其性格走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魏延并不是刘蜀集团中的阴谋家和叛徒,相反作者从一开始就力图将他塑造成一位忠肝义胆、勇冠三军的英雄。作品中叙述了大量的表现魏延英雄主义精神的事例,例如他初登场时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而不顾生死力战强敌;在斜谷口的战斗中他将曹操追杀得丢盔卸甲,并射掉曹操的两颗门牙等等。作者在描绘他英雄形象的同时还采用隐晦的笔法展现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努力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悲剧典型。本文着重阐述了《三国演义》作者的创造初衷并深人分析了作品中魏延形象的上述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哈代的小说十分关注和审视女性的命运。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小说中,虽然哈代有着浓重的宿命论思想,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依附心理和无廉则的顺从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而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男权”意识则是女性悲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奥赛罗》所讲述的是一个爱与嫉妒最终导致毁灭的故事。剧本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中的苔丝狄蒙娜的性格看似互相矛盾(前半部分独立自信,后半部分懦弱隐忍),实际上是互相关联,对立统一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她的爱情显然不被接受,她的勇敢反叛,以及软弱单纯,最终促成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4.
略论《苔丝》创作手法的悲剧意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钧 《齐鲁学刊》2002,(5):91-93
《苔丝》的创作手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形式。阅读《苔丝》使我们领悟到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的深刻的悲剧意味。《苔丝》的艺术技巧以及这种艺术技巧所蕴含的悲剧意味是常读常新的 ,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及其悲剧意味感人至深 ,令人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15.
《魔合罗》、《朱砂担》、《盆儿鬼》、《生金阁》不是命运悲剧,剧中好人遭难的悲剧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在直面现实,暴露黑暗的同时,又很无奈地用定命论解释悲剧的根源。在剧中,作者借助因果报应法则和团圆的结局实现和强化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弥补现实人生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73年的新作。这部小说以一贯的女性视角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刻写了一位中年女子在某个夏日来临之时,突然打破常规,走出规范生活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的困惑与迷茫。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结合多丽丝.莱辛的观点和主张,通过对小说中被忽视、被压抑的女主人公凯特的梦境的解析,从而反映出在当今男权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妇女渴望并且努力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秦燕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73-74,82
本文分析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哈维夏姆和马格维奇两人的悲剧命运,展现了19世纪英国个人社会地位至上的主流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8.
对于导致谢灵运被弃市广州的这一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持观点最多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之说。本文试从性格、时代、传统文人的特点三方面来综合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范春香 《中州学刊》2005,(5):232-234
苔丝与四凤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天使"型人物,而她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她们的悲剧命运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环境、男权思想、伦理道德,和她们自身的性格缺陷等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但二人也有明显的区别,她们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苔丝具有反抗精神,而四凤只是一味地顺从,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弥漫着命运和宗教道德所带来的悲怆气氛。本文从西方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苔丝这一矛盾的集合体———她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