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广角镜     
是民族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最近一期的《中国西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说,流亡国外的少数西藏分裂主义者鼓吹“西藏独立”的一种论点是:在中国历史上元、清两朝,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民族关系,即藏族与蒙古族,藏族与满族的关系,而不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文章以大量事实说明元、清两朝代表中央政权,绝不是仅仅代表蒙古族和满族的王朝。如果说蒙古族在建立元朝、满族在建立清朝之前,与藏族的关系是民族  相似文献   

2.
论满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背景和引论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她不但建立了少数民族中统治全国最长的一个封建中央玉朝,而且为奠定今日之中国的辽阔版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正因为这样,她终于把民族本身的许多特征作为奋斗的代价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汪洋大海中。现代人常说:“满族汉化了”,“满语消亡了”。对于这个满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是封建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种政治改革,它在中国历史上历时甚久。对此,论之者不少。但是,与之背道的“改流复土”,论之者往往数语而罢,未予深涉。现不揣浅陋,献芹于识者之前。一、“改流复土”概况改流复土,顾名思义,指中国封建时代中央王朝对少数地区原实行的羁縻制或土官制改流官制后旋复由民族土著世袭首领统治。封建王朝中央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一般认为始于明洪武初年对忻城  相似文献   

4.
曾经统治过中国近三百年,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清王朝的第三大民族——满族,经过彻底的汉化很多方面已经与汉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民族特色已不再凸显,然而满族作为独特的存在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八旗兵后裔聚居地里城大院为视阈,对里城大院文化认同及其民族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曾经统治过中国近三百年,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清王朝的第三大民族——满族,经过彻底的汉化很多方面已经与汉族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民族特色已不再凸显,然而满族作为独特的存在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八旗兵后裔聚居地里城大院为视阈,对里城大院文化认同及其民族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特殊的王朝,既乘续之前明王朝的发展概况,又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一个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过程中,既充分吸收汉化色彩,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的核心便是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围绕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展开,又恰逢世界格局大变动,清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本文将从满族身份认同的建立、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简述清代大一统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的特征,进而说明清代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音代民族政策是政策学的一座宝库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多民族的国家,靠什么来协调复杂的民族关系,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靠的是民族政策。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国家和政党的产物。民族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汉以后,汉族逐步发展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封建地主阶级又长期占居统治地位,在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他大物博”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复杂的民族关系,以维护汉族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8.
满族"命名日"暨"诞生日"本是300多年前清王朝颁定的传统民族节日.至20世纪80年代末,经现代命名与重新构建,其原有的形式及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颁金节已历史性地演化为现代命名节日而承继满族节庆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多种民族民间文化样式,为民族传统节日承传与发展作出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是满族的发祥地,商朝时称“肃慎”、汉朝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隆唐时称“靺鞨”、辽金元明时称“女真”。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北方诸部落,1627年,皇太极继位后,把国号改为“清”,定族名“满洲”(现简称满族)。 为笼络满族统治者,清政府由1645年至1647年,仅用3年时间,就圈占京畿500里内的民地268万垧、牧场方圆450里,分赐给皇室、王公、贵族及八旗官员。土地获得者在旗内设庄头,驱使垦户(汉族农民)耕种,并征收租谷、杂税。这样,入关后的满族同胞在中原封建制度的直接影响下,封建式的关系租佃就很快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满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为了弘扬满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7月21日至22日,举办首届“满族艺术节”。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1.
女真官制是金王朝的统治民族——女真族特有的政治制度,主要由金廷勃极烈制度和地方的猛安谋克制度构成。它产生于女真人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急剧转化时期,随着步入封建社会和官制的完全汉化最后走向消亡。我们从世袭制度、王廷机构的内部关系、王廷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以及选官原则诸方面考察,可以看出金代官制大体经历了“诸部分治”和“宗室共治”这样颇具特色的历史阶段,最终走向“皇权专制”。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宋代时 ,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因外遭交趾侵掠 ,内受宋王朝拒纳防范 ,为了图谋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愤而率众起义 ,沉重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势力 ,促使宋王朝调整对岭南民族的统治政策 ,加强了南疆的防务。因此 ,侬智高领导的反抗封建压迫的民族起义是正义的战争 ,侬智高是壮民族的英雄 ,其历史作用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3.
满族萨满教虽与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教有相同的起源,但满族萨满教在发展过程中受满族社会特别是政权的干予,与西伯利亚萨满教形成了温和、舒缓和“野性”、“疯狂”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状态常常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引起的。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对“夷夏”民族关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与需求作出了相应的论述,由此汇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夷夏论”史。本文着重从西周“封建”设“要服”、“荒服”;孔孟时代“尊王攘夷”和“夷夏观”;江统《徙戎论》;宋人石介《中国论》;近代社会“体用”论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等几方面入手,对这一富于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重大问题作系统性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民族关系理论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抑或可以说对理解和处理当代民族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300年之久。满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曾波及世界。在国际上,对满族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显学即满学,亦称满洲学,它是国际学界所称的“中国学”(也称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佳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满族通论》集中了辽宁省的十数位史学界和满学界专家,以充分、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吸收了以往满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历时10余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全书92万字,共21章,并配有160余幅精美的图片资料,分别对政治、经济、军事、…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这是辽宁省成立的第一个民族研究机构。省民族研究所成立后,开始对辽宁少数民族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确定了研究工作以辽宁少数民族为中心,以满族研究为重点。这项工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学、语言和民族理论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的。在民族史方面,重点对满族形成发展的原因及条件、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关系;满族文化的特征、八旗制度的作用及得失、民族习俗的坚持与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作为研究现实民族问题的依据。在文学方面,重点对满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歌舞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地区组织与国家制度、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成为相互交织渗透的一体两面.然而,民族走廊的历史进程及空间结构显然并未沿着一种预期的整合模式,中原王朝推行的羁縻统治、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重大制度和事件,在“内地化”或者“汉化”模式下展开,以期经历这些制度与事件,作为“异域”的民族走廊,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华夏的“中国”.此类想法显然过于简单,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同质的整体.民族走廊历史上存在多个有自己文字、礼仪与政治架构的王权及部落,中原王朝的户籍制度、礼仪规范等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方式对其影响较小,它们保持着不易改变的风习.然而,异质性较强的走廊文化并未影响到它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历史上,边远民族跨越万水千山阻隔表达慕义归化之情;在对外关系中,民族走廊的“国际”走廊属性是促成中华民族内部大认同的最根本的外部因素;此外,少数民族意识中民族间同源异流的观念,及其创世史诗中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意识,汇聚成一股强大动力,使得民族走廊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18.
秦朝为实现君主专制和王朝的大一统,在文化上实行了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从而开启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先河。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并帮助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然而,这种专制性的文化政策也为秦朝的统治增添了一些专制和暴力的色彩,成为秦朝最终暴政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焚书坑儒”这种秦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为契机,分析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以及朝代更迭必然发生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在近年来的一些报刊文章中,有时还出现“满清”这个词。从文章撰写者所称谓的对象来看,基本上是指清朝或清代,而无意于涉及满族。我们知道,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诸朝代中最末一个,是以满族贵族为其最高统治者的。但是,在当时,满民族内部也是划分着阶级的。正如其他民族中的少数统治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及其人民一样,少数满  相似文献   

20.
系统研究清王朝民族宗教政策,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妥善协调民族关系。著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指出:“平心论之,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创制、执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不但超周、秦、汉三代,甚至连煊赫一时、地跨欧亚二洲的大元帝国亦瞠呼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