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少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4
张颖清教授首次从理论高度对生物全息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但他对"生物全息律"的定义违背逻辑原则。"生物全息律"不是一个定律,而是至少包括如下五个定律在内的一组定律:细胞全能性定律、遗传势定律、叶—株空间特征关联定律、斑条性状分布定律、穴位分布全息律。 相似文献
2.
3.
吕国欣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10
我国学者对科学理论中的新领域———全息学说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研究,我国学者也参与了作为一种新宇宙观的全息论的构建。全息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空间的任何一点,都有来自宇宙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发自于各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信息。全息包是体现全息普遍性的功能单位。全息包虽然不能脱离开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一个信息包。部分是整体的全息包;现实是历史的全息包;个体是类的全息包。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全息包,是这个原始的全息包分裂、演化的结果。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括全息认识方法和控制方法,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有应用。目前全息论的哲学成分还比较浓,全息论哲学也为某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忽江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1205-1209
知识全息是知识系统本质的必然体现,学科全息机制是知识生产的内部运行机制。学科全息机制主要包括:学科研究对象、原理的全息、学科研究方法的全息、学科研究队伍的全息。但是,高校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恰当做法,背离了知识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发展规律,造成了学科的现实发展与知识系统全息发展的矛盾,需要我们通过改革高校不当的组织管理方式、打破以学科分界为基础的院系设置、改变教师落后封闭的思想观念和单一老化的知识结构及改变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向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2):116-120
艺术作品的意境具有全息性,它是以时空符码为核,以心理感受为晕圈组成的一元n维(n﹥4)多链混沌(chaos)状态。批评也应是全息的。全息批评建立在极性批评和去极性批评两种片面的基层之上。极性批评(polar criticism)是单一维度的无限伸展的批评,极性批评之间是互荣互补而不是排斥同化关系。理性批评建立在极性批评基础之上,是对极性化、个性化的极性批评进行去极化(depolarize),至少是两个极性的双向综合。全息批评的操作方法包括“白璧无瑕”、校雠重建和作品定位等。“白璧无瑕”即以挑剔的职业眼光矫正不足,擦掉白璧之瑕;校雠重建即依据本体、客体、主体以及各种历史条件对文本残片进行校雠、考证与具体化;作品定位(position)即批评要确立作家作品地位,就不仅要为作家的每一件作品定位,而且要为他的所有作品定位。 相似文献
6.
7.
王令训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26-28,70
对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的联系。发现每种独立的心理现象均蕴含着其它各种心理现象的成分和功能。由此归纳出心理活动全息规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严春宝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8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造活动特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文化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象征,它与人类普遍的实践活动是有所区别的,在文化创造活动中蕴涵着特殊的关系、规律和意义,即“特律”。如,文化创造系统整体与诸层次间的关系特律;文化创造的极场同构共振关系特律;文化创造主体及其间性关系特律等。 相似文献
11.
12.
邬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把自然进化看成是一个信,包创生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演化所达到的是一种全息境界。演化历史关系全,包、演化未来关系全,包、演化系列关系全息、演化内在关系全息、演化结构全,包等诸多演化全息形式具体体现着演化全息境界的复杂多样性、全面综合性,并且,在这诸多形式的演化全息关系中,演化系列关系全,包和演化内在关系全息又是最为基本的两种全,包形式。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切全息现象都是这两种最基本的演化全息形式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14.
莫彭龄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61-64
汉语成语不仅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精华,而且是汉语和汉文化的全息元,它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缩影"。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可以看出成语的这种全息性。不仅如此,其全息度还比较高。成语的全息性具有丰富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这对于我们认识成语的特点,研究和开发成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曹剑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69-72,109
已有的归纳问题的解答方案 ,要么偏离了归纳问题本身 ,要么对归纳问题进行弱化 ,要么有先验预设 ,要么是循环论证 ,因而都是不完美的。借用全息理论来考察归纳问题 ,重返归纳问题的逻辑解答模式 ,可以看出 ,归纳的合理性在于个别事物潜在地拥有所有事物的一切信息 ,归纳推理是一种广义的演绎推理。 相似文献
16.
大型企业集团的成长 ,增强了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同时也带来了产品组合等战略管理问题。本文研究了全息经济思想和产品组合战略的融合方法 ,通过各个联合企业将企业集团的产品组合战略渗透到市场体系的各个节点上 ,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全息产品组合战略 ,使市场体系的每一个节点都映射出企业集团的产品组合战略 相似文献
17.
通常使用的各种金属材料,其扬氏模量的测量方法有伸长法、共振法。等本文介绍将激光全息术用于测定该物理量的原理及方法。实验证明,其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论述了用全息光栅代替玻璃分束器,以莫尔条纹技术消除仪器综合误差的莫尔-泰曼干涉仪。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