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普遍原理的一般性和金融业劳动的特殊性的结合上进行分析后认为,金融业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着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功能。金融业劳动创造的价值补偿了金融业从业者的劳动力的支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金融业的经营平均利润。理解金融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关键是认识"价值"的确切含义,严格区分金融业劳动与金融业经营的货币资本,明确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及充分估价金融业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创造价值的劳动有具体的分析 ,有些应加以深化 ,有些应继续发展。在研究中应区分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联系和区别。不能笼统地说资本家和资本创造价值或不创造价值 ,要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承认劳动价值论必须承认剩余价值。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剥削没有必然联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发展 ,但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科学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应该用于生产,出现了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不断减少的同时,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却在不断增加。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利用这一现象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宣扬什么:“不能再说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了。”“应当说由资本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不是生产性劳动,是劳动价值领域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思想和新的发展实践,提出政府公共服务劳动是有别于一般服务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既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创造剩余价值,价值量大小可以相对测定,劳动成果既有有形、直接的经济和物质价值,也有无形的、潜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价值,通过潜在的政策市场实现劳动交换,以税收和财政投资的形式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价值和剩余价值受益主体不是政府自身,而是社会或公众总体。应设计科学的劳动价值测评监控体系,改革薪酬分配机制,引导激励公务人员最大限度地生产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价值和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5.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导致学界许多学者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确定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有无,区别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异同,探寻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和目前高校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把剩余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①其实。这不是马克思的论述。而是出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见该书一九五四年版,第115页)。为了恢复马克思的观点,有必要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畴进行探讨。一、《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含义的提法至少有十种:(一)“我把这个增殖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产品超过其中所包含的  相似文献   

7.
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必然会引发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从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出发 ,可以看出剩余价值也属于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从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原理出发 ,剩余产品的价值即可称为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引入剩余价值范畴。剩余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其坚实的劳动创造价值思想为在理论上考察资本剩余价值关系,分析雇用劳动制度演变与发展走势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占有方式发生了时代性的转换,但其基本制度体系并没有改变,个体资本间的自由竞争为更高级的社会集团间的竞争所取代,以理论形态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越来越面临时代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坚持劳动价值观,又如何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本观点出发,客观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社会历史性与现实基础性,剖析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内涵,由此,对照劳动价值理论,客观认识马克思价值学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发展,从而为更好地开发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的结论。而张太增同志在今年第5期《学术研究》上撰文指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涵义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及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而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则是商品一般;劳动创造价值强调的是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第一位、决定性的作用,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其历史局限不在于是以简单的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为研究的前提,而在于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视为同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经济批判中运用了价值介入的研究方法,其是指他在异化劳动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人类解放理论等研究中,将特定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等德性价值通过反思、评判等方式融入经济事实,而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深刻批判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他对此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标立对应于经济事实的价值尺度;二是价值介入下的事实诠释;三是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理论建构。这些运用方式体现了马克思克服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不懈努力,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在哲学基础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后者以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2)在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前者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后者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3)在价值源泉上,前者主张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后者却认为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价值的源泉;(4)在价值度量标准上,前者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等等.共性方面体现在(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立足点都是市场经济;(3)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等等.同时指出,应当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及科技革命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取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劳动价值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多元利益分配格局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虽然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但已不能直接解释许多新的经济现象。管理者的劳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恩格斯早年否定劳动价值论、主张"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而后来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原因;论述了马克思由"接近劳动价值论"到在新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介绍了考茨基受恩格斯之托并在恩格斯的指导之下撰写<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传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思想的巨大功绩;剖析了伯恩斯坦诋毁劳动价值论、鼓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论述了列宁反对伯恩斯坦及其俄国"学生们"的折中主义价值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斗争.同时,文章对胡义成先生的有关观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利弊,提出应将异地转移作为长期的社会改造工程;在短期内,一方面,应对就地转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挖掘并发挥大中城市的潜力,加快改革,以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双重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并且,在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渡,是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出现的。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则表明:资本积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互动。不仅会使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形式隶属长期延续下去,而且会重新创造出各种形态的非自由劳动关系,以维持资本的赢利能力。这些研究证实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和在特定条件下退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概述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理论基础上 ,提出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应为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