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悲剧意识是理解奥尼尔创作 ,也是认识其悲剧美学的基本切入口之一。其死亡悲剧意识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 ,这种悲剧意识使他剧作中那些在生活中只有死亡的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使自己的失败也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 ,这也是奥尼尔剧作具有经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但在其创作的后期 ,生活的痛苦使死亡悲剧意识也随之由乐观主义逐渐过渡到悲观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悲剧意识 ,指出了奥尼尔剧作的基本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悲剧,揭示了一个时代美国人乃至全人类一种普遍的存在真实,因此,他超越时空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及其剧作进行了包罗万象的阐发解释。他被看作现实主义者、表现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精神分析者、神秘主义者、象征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等等。因此,奥尼尔是极其复杂的,所有这些特征融合表现在他的悲剧中,无法对他进行最终的界定。然而,剥开各种“主义”的迷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种种“梦幻”(或曰“幻想”)所“围困”的奥尼尔。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奥尼尔悲剧的“梦幻”主题,探索奥尼尔的人生观,并以此观照20世纪美国人的处境及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以下简称雷剧)与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以下简称榆剧),是两部具有很多相似点的剧作。譬如,在表现主题方面,《雷》剧的女主人公蘩漪和《榆》剧的女主人公爱碧都采取了乱伦这一悲剧的方式来反抗造成悲剧的环境与时代,又都是以失败的结局告终。同时,乱伦发生的场所又都是客厅。这些惊人的相似之产生,绝非偶然,正如曹禺所说:我接触了易卜生,莎士比亚,“然后碰到的就是欧尼尔。他的剧本故事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品,那些作品是很现实的”。《榆树下  相似文献   

5.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杰出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为美国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声誉,并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 在二十世纪之前,美国戏剧也一如美国小说,是遵循英国文学创作传统的。舞台上上演的,都是些以情节取胜的通俗剧,以现实生活题材为内容的轻松闹剧,或以历史题材为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悲剧对古希腊人精神上的重要意义 ,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 ,奥尼尔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文章批驳了一些评论家的观点 ,并从奥尼尔在剧作中高扬的超出物质实利的梦想 ,以及其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为梦想努力奋斗、勇于舍弃一切的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个方面 ,肯定了他剧作中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有的文学史家把《原野》看作是曹禺戏剧艺术创作中的败笔(参见田本相《曹禺剧作论》);当作是曹禺创作道路上的曲折(参见辛宪锡《曹禺的戏剧艺术》)。美国威士康辛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副教授刘绍铭,1966年撰写博士论文《曹禺论》时,运用法国派早期的输入性影响研究法分解曹禺剧作,认为《原野》受奥尼尔《钟斯皇帝》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悲剧对古希腊人精神上的重要意义,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奥尼尔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文章批驳了一些评论家的观点,并从奥尼尔在剧作中高扬的超出物质实利的梦想,以及其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梦想努力奋斗、勇于舍弃一切的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个方面,肯定了他剧作中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曹禺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较深.他的现实主义观念与戏剧观比较接近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西方剧作家.其中,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奥尼尔对悲剧观念的思索、对人类命运的追问,以及戏剧诗意化的表现都对曹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戏剧大师的艺术作品,都因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洋溢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审视戏剧大师奥尼尔与曹禺在其家庭题材的悲剧创作中存在的精神情结,认为不论是奥尼尔悲剧中存在的"留守"情结,还是曹禺悲剧中存在的"出走"情结,都要归因于他们自幼即在心灵深处对家庭所产生的深切失望以及成年后对家庭所怀有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  相似文献   

11.
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国现代悲剧的创造者,奥尼尔的剧作在对悲剧根源的探索、审美效果的追求及悲剧人物观诸方面与传统悲剧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是一种现代悲剧意识。奥尼尔写出了现代人在一个“上帝已死”的世界里无所适从的状况以及企图重新找回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幸福而不得的悲剧,以自己的实践为现代悲剧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剧作。在创作思想上,曹禺接受了某些外国剧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是十分推崇的,他曾经说过:“我从事戏剧创作工作已经数十年了,我开始对戏剧创作产生的情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的严谨的结构、朴素而凝炼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税利的疑问所吸引。”①如何理解这种影响,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话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从外来移入到在民族文化中扎根,成…  相似文献   

13.
刘艳从为人类而艺术的视界研究曹禺,深化了对曹禺早期剧作悲剧意蕴、后期创作障碍和曹禺为何未能成为艺术大师的认识,开辟了曹禺研究的新路径;但同时也存在着用抽象单一的理论命题去规范具体丰富的艺术创作、有意忽略20世纪上半期在反帝反封建革命烈火燃烧的土地上所生成的时代美学主潮,从而遮蔽了曹禺剧作原本具有的启蒙文化与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谈曹禺对《原野》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曹禺从事戏剧创作五十周年。经曹禺亲手厘订并编选的《曹禺戏剧集》十余种,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原野》以其经过修改润饰的新姿先于其他剧作问世,这在解放后曹禺剧作出版上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原野》于一九三六年创作,翌年(旧本误刊为一九三六年一月)出版,是曹禺继《雷雨》、《日出》后的第三部剧作,在当时曾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被誉为曹禺创作道路上的  相似文献   

15.
论奥尼尔戏剧人物的双重人格与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他提出的三重结构的人格学说深深影响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创作 ,奥尼尔在戏剧中尝试用多种形象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两个“自我” ,效果独特。从幽灵、面具、旁白、内心独白 ,甚至从两个演员扮演同一人物的两种人格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奥尼尔戏剧人物双重人格的特点 ,并指出人的内心矛盾和人格分裂是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戏剧大师曹禺于1978年在纪念易卜生诞生150周年时说:“我从事戏剧工作已数十年,我开始对戏剧及戏剧创作产生的志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 1980年,曹禺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说:“我是易卜生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17.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杰出的戏剧大师,也是美国戏剧界迄今为止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剧作不仅对美国戏剧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奥尼尔介绍到中国是二十年代的事。那时奥尼尔正处于他创作的鼎盛阶段。从那以后,他在美国剧坛的声誉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我们中国对他的认识也走了一段曲折的路。这段曲折的路大致可以分作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体现着"最高意义上的诗"的曹禺戏剧,在现实生活和哲学思考之间通过诗性的艺术手段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创作主体的诗性情怀赋予曹禺剧作迷人的感性色彩,源于原神隐喻的创作背景开拓了曹禺悲剧的表现空间,感性的神秘主义创作手法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内涵,而立足于打破禁制的命运反思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用诗诠释着精神自由的概念.这些是曹禺超越绝大部分剧作家的特有能力,也是曹禺剧作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审视依然能够反映当下的生活并被广大欣赏者所接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曹禺与易卜生剧作之间的显著联系,是曹禺自己一再提及并为戏剧研究者们所关注的,因为这种联系是曹禺的戏剧融汇进世界戏剧潮流中去的一条重要渠道。美国戏剧理论家约翰·霍华德·劳逊曾指出:“易卜生对今日的戏剧的巨大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思想体系和技巧(体现思想的工具)这两方面。”综观目前对曹禺与易卜生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多把目光投向曹禺剧作与易卜生剧作技巧的具体联系,而多少忽略了易卜生的富于个性特色的“思想体系”对曹禺更为深刻内在的影响;这种忽略,一方面导致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享有“美国戏剧之父”之美誉,并在一生中创作了45部戏剧。他于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在中国分别掀起了两次译介高潮,但在1949--1966这17年间却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被译入中国。本文从17年间的社会背景和主导文学思潮出发,深入剖析了奥尼尔剧作在此期间的“缺席”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