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建国 《社会科学战线》2023,(2):144-158+282
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注重民众教育运动,通过广泛设立民众教育馆、识字馆、阅书报处、代书处、阅报所、夜校等举措,推动报刊公共阅读的发展,提升了报刊的利用率和阅读率。而针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读报指导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报刊阅读的大众化。通过公共阅读活动,民众对报刊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阅读场所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报刊“介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众通过识字、读报,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尤育号 《阴山学刊》2006,19(3):65-69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与学术转型存在内在联系.一方面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另一方面,新的学术分科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的确立,为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以废科举为契机,清末学术评价标准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教育在管理体制、规模、程度及专业课程上获得长足发展.这既是近代学术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高等教育转向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性飞跃,对20世纪中国教育和文化的演进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败后,清朝大批官绅为“救亡图存”赴日考察教育.在日本考察期间,他们积极地吸收西方和日本的教育思想,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主张建立完整新式教育体系,推广国民教育和提倡实业教育.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教育思想仍带有急功近利和保守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一、出版权的性质 从目前中国的出版格局论,出版者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图书出版者(出版社等),一类报刊出版者(报社、期刊社等).此外,还有"以书代刊"的,即没有刊号、以图书形式发行不同作者的文章,但也应适用报刊出版的有关规则.  相似文献   

6.
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市场的兴盛.在这个相对自由的文化市场中,书局、娱乐场所以及公司均努力营造企业的文化形象,并纷纷创办报刊,在此过程中单行本小说、报载小说依托于这些企业和报刊得以迅速传播,从而促进了小说的繁荣.探讨这些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在继承古代文化、介绍西方文明、引导时代潮流方面起到了何种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实际上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颂莲形象.小说中的颂莲是个受过新式教育、有着独立精神世界的叛逆形象,而电影中的颂莲则是个被封建家族制度成功规训的奴从形象.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江西的留学事业也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快速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个由科举功名获得者和新式教育毕业者构成的留学生群体.随着留学生与国内各种政治运动的结合,江西的留学生群体开始了政治化和革命化的转变,成为地方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借助召开省议会,创办新式学校,组建各类社团,确立了自身的社会权势,对地方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中国的出版格局论.出版者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图书出版者(出版社等),一类报刊出版者(报社、期刊社等)。此外,还有“以书代刊”的,即没有刊号、以图书形式发行不同作者的文章,但也应适用报刊出版的有关规则。  相似文献   

11.
近代北京回族报刊为实现民族振兴与发展,在"以教兴族"、"以民兴族"、"以国兴族"三个问题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其初始着力于翻译伊斯兰教经典,为教义传播和教理研究提供平台。后随时代发展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倡兴近代实业,解决"救愚"和"救贫"问题。当中国遭受日帝侵略之际,回族报刊投身于抗战救国的动员中,将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了民族振兴意识的升华,从而为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浩帆 《文史哲》2004,1(3):45-50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与新式教育的兴起相因应,作为社会文化变迁风向标的新式报刊媒介,在向读书人传播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将包含政治、种族、阶级、世界格局等意识的思想启蒙元素注入他们的头脑,由此促成其现代特质的建构与新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认同的形塑。作为未来知识阶层中坚构成的读书人次群类——青年学生,在其中所经历的冲击与呈现出的面貌,或能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近代以来读书人与新式报刊之间紧密微妙的关联互动。  相似文献   

14.
近代商人是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他们从事了诸如施医、救灾、赈济等传统型的慈善公益活动,也从事了诸如开办学堂、学校等教育事业,开办阅报社,创办济良所等新型的慈善公益活动。后者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无疑起了更大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涛  张军 《社会科学》2023,(11):109-121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认识教育扩张背后的驱动力量有助于理解一国的经济发展动态和不同国家的经济绩效差异。以1909年内地十八省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分析对象,定量考察传统地方士绅对新式小学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地方士绅每增加1%,小学堂数和小学生数将分别上升0.456%和0.532%,说明传统地方士绅促进而非阻碍了新式小学的发展;而且,地方士绅出于新式教育投资的动机而兴学,是推动清末新式小学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发展的最可能的原因。文章将传统教育史研究与现代计量分析相结合,定量讨论了扩张与转型相交融的发展中国家的早期教育发展历程,并有助于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6.
高海萍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42-146
合作运动中设立指导员的制度起源于民国十二年,在工合运动中设立指导员主要原因是中国民众具有保守性、中国工合运动具有新兴性及分散性.指导员在组织新社、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处理与工合指导机关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和赈济灾民、促进民众的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梁启超的报刊理论与小说理论进行了比较,发现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报刊与小说的功能、功用、传播方法的论述上,梁启超的报刊理论与小说理论均有着极度相似之处,而原因在于,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梁启超,视任何媒介均为政治改革的工具。从此视野出发,他所能看到的和乐意看到的就是报刊及小说的宣传功能。在理论阐述上,二者之间以政治为纽带,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清末兴学到"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初步确立,新式学生群体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打造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参与力量。与此同时,报刊这种新式媒介随西人传入中国以后,既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塑造着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特性。与报刊媒介这种较具即时性的新型传媒方式广为流行相因应的是,许多学生的命运也与报刊媒介紧密联结,后者成为他们了解新知、表达自我、塑造人生样貌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在一个风云涌动的年代,报刊为作为新生力量而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青年学生们提供了的最初的聚合途径,并成为他们寻求同道支援的有效工具。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报刊媒介聚集起来的"学生共同体"的打造,也成为一种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众传媒的《大公报》,在晚清时期为开发民众智识作出了许多切实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反映并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其中,它对于白话文的提倡,对于阅报社的推广以及对于休闲娱乐等社会文化新变化的记录与宣扬,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或留下来一份丰富而有独特价值的历史纪录,值得深刻探讨和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半叶回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叶回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钱志和清末,中国回族教育摆脱以往传统的经堂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开始了新式教育的历史。近代回族教育的发展有些什么特点,这是研究回族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近代回族教育与民族觉醒同步发展中国近代回族新式教育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